關愛之家多專業介入模式

期數
3756
刊登日期
2016.02.1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14 日

(本報特稿)為有需要少女提供暫住服務的「關愛之家」近年引入多專業介入輔導模式,機構早前檢討服務能否有效改善舍員的自我完善能力。結果發現,上述介入模式能提升舍員的身心靈狀況,減低其入住時的負面情緒。

「關愛之家」為配合服務需要,近年為所有舍員提供多專業介入輔導的家舍。每名女孩開始入住時即接受臨床心理評估,隨後一支由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員、社工和家舍家長組成的團隊,按評估結果和女孩受創傷的個別經歷,以多專業介入模式提供適切的專業輔導和生活照顧,疏導情緒,幫助她們重拾信心,學習積極面對未來。計劃得到凱瑟克基金資助,並聘任學者進行為期三年的跟蹤調查成效。

關愛之家去年十二月在青衣會址舉行「多專業介入模式」成效研究報告發佈會。關愛之家總監何桂萍修女、臨床心理學家楊蔡小玉、社工黃晶瑩,以及研究小組組長李建賢博士等出席發布會。

調查於二○一二年六月至一五年四月進行,已完成每月一輪、共三十五輪訪問,又以問卷訪問八十九位舍員近五百次、家舍工作人員逾一千次,及面談訪問現在及已離開的舍員和職員。

入住首兩月適應關鍵期

調查發現, 舍員在家舍接受了行為、認知和人性化的介入輔導後,自我完善能力的正向發展隨著留宿時間遞增。自我完善能力涉及七項調節:社交能力、社交聯繫、自我效能、責任感、公民心、自我實現和果斷性;以及七項失調:社群焦慮、思覺失調、自殺意念、困難、不現實想法、神經過敏、攻擊性。

結果發現,舍員在家舍居住一年後,在自我完善能力有最大的改善;舍員在入住的首兩個月有最低的社交能力和最高的不現實想法。調查亦發現,人性化的介入輔導令舍員在社交能力和責任感方面有著明顯的提升,而攻擊性、自殺意念和思覺失調則有減少。

會上,楊蔡小玉以隱名個案作分享:案中受助女孩為新移民,其躁狂父親及有妄想症的母親常不停爭吵,經常處於抑鬱崩緊下的她會繪畫血腥圖畫去宣洩無助孤獨感;家舍為她提供的治療是要她放鬆並聯想正面景象,女孩亦漸漸敢於分享內心感受。

答問環節上,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何桂萍修女被問到當面對困難時, 是甚麼支持她繼續營運家舍,她說: 「那些女孩很需要幫助;天主藉著我去開展關愛,我相信不會因為一些挫折而關閉它。」

關愛之家於一九九九年由何桂萍修女創立,旨在為與家人無法同住,或身心受創的女孩提供六個月至一年的暫居服務,並提供生活技能訓練及心理輔導等服務。關愛之家設兩家舍,分別位於青衣和沙田,服務介乎十四至二十四歲的在學或就業女性。(鄒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