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也說情愛
人為甚麽要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為甚麽會對異性孜孜以求,以至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孔夫子說,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把男女之道看作「人之大倫」,先是把這看作是自然而然的生物本能,然後擺進倫理去肯定和讚許。倫理著眼的是社會功用,自然慾望則把人下降到普通生物的層次,由是二千多年中國文化裡的男歡女愛,便大致逃不出原慾和生殖,並且都一股腦兒圈入倫常和秩序的盤算中。昔人愛把男女間的那回事叫做「周公之禮」或「敦倫」,便充分體現了這性愛觀。及後歷朝雖有花間體或婉約派詩人把男女私情寫得醉生夢死,但二千餘年來社會上的男女關係始終沒有向理想化邁進半步,反而禁忌日多,纏足等變態美感居然風行數百年,文士要找情愛唱酬,良家婦女通常欠奉,青樓反是最佳去處。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愛」,所謂男女之道的浪漫新潮,都是二十世紀初才伴隨西學東漸泊來的。說來也奇,無論是德先生賽先生,芸芸眾生都不太感興趣, 上世紀由西方傳過來的新鮮事物,竟沒有哪一種能比這日漸西化的「情愛」觀更能打動人心。如今,若不懂得嘮叨幾句時下流行的愛事套語,求偶者怎生涉足情場?
說時下誰都在念念有詞的「愛」,只是誰都不絕於口,卻大多不知為何物的套語,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它原是無本之根。中國古來本就沒有一個給男女私情專用的「愛」字,專指男女私情的「愛」的概念,只是在佛家傳入後,三教為了拚命地在道德上自我拔高,都一股腦兒地把男女私情當作負面東西來討伐時,發明的一個總是和不乾不淨的慾望聯在一起的標靶式字眼,後來才在充滿小市民色彩的明清話本小說裡變得引人入勝起來。如今人們朗朗上口的情愛話語,只是西風東漸後的新風。西諺有云:「浪漫是從欺騙別人開始,以欺騙自己告終」,許多人「愛」不絕口,最初只為哄哄對手好入情關, 但愛是甚麼?則人人津津樂道而又人人不知所云,只一味把流行曲或肥皂劇裡的陳腔濫詞往箇中亂貼。我們也從沒有一位專司男女之愛的愛神,頂多有位傳說在夢裡與楚懷王幽會的巫山神女。但她來無蹤去無跡,其實只是某文人幻想中可供翻雲覆雨的性對象,既無性格亦無內涵,只是一名要解饞時才臨時泡製出來的夢幻角色。這古來要命的淺薄,這古來對精神上「愛」的漠然, 也注定了如今氾濫成災的「愛」的囈語的命運:人人嚮往它,大多只因被肥皂劇裡美麗迷人的浪漫鏡頭及光影炫人的婚紗照迷倒。可惜人生不是「疏乎」鏡片下的虛像,浪漫可不是花言巧語,在西方文化裡, 本是某類人實實在在的生活態度,把它嫁接到只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錙銖必計的小市民飲食男女的生活中,不成了四不像才怪。(「談情說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