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民主派的前路

期數
3758
刊登日期
2016.02.26
作者
陳樹暉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28 日

年初一旺角騷動引起廣泛社會討論,事件的餘溫波及月底舉行的新界東立法會補選,成為泛民主派與激進民主派之間的路線競賽。旺角事件的原因眾說紛紜,背後的社會躁動源自於政府的施政和態度,但也有對民主派路線的失望和悲憤,最終選擇武力取代溫和,打開另一條路線的出路。

八十年代香港進入前途談判的歷史時刻,當年只有少數社會精英負責參與《基本法》起草,但前途談判就只由中、英兩方決定。至「回歸」落實,本地論政團體轉型為政黨,開始了有限度開放的政黨政治,從此選舉成為香港民主派的重點政治議程,並把從舊日的居民組織、互助網絡轉型成區議會、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和選舉機器。民主派的路線不單從群眾路線走入議會路線,以選舉和議席化解社會矛盾,也改變了七十至八十年代居民運動、基層運動的生態,一切交由半民主的代議政制處理,此方法已經行了二十多年。

回歸前,港英以「間接統治」治港,不論左中右也是殖民政府的勾結對象,目的是穩住少數人的管治,議會路線在英殖主導的協商政治中發揮作用,議會設計與今日大同小異,但協商主義成功製造議會「有商有量」的景象。但九七後,北京對港手腕日益加強,習近平上台後更加緊對港政策,以梁振英作為強硬管治的棋子。在議會內外強調「自己人」的「直接管治」方式下,民主派不但沒有「成功爭取」民生議題的空間,更沒有改變政制改革的力量,再溫和再理性的談判也無法對應來自北京的直接控制。民主派過去慣常的議會路線和選舉機器本身就是有限的政治力量,也是一種被設計的政治安排,不論民主派如何爭取全面直選立會也好,主導權從港英到港府都在權力的一方。

隨著北京對港干預漸大,由委任治港班子到地區種票,泛民放棄群眾路線而主力議會路線的惡果之一就是連番失利的選舉,終變成每四年一次「保住三份一」的「政治目標」。

的確,我們需要一個長遠應對二○四七年的「二次前途問題」。泛民主派的「虛擬自由主義」下的自我感覺良好已無法解決高壓統治下的新局面。雖然路線不足,但這不是理由去支持武力路線。泛民主派過去強調的「和理非非」本身是一種抽離群眾和運動的策略,它本身的自我限制是一種消極的非暴力路線,但積極的非暴力抗爭方式卻仍有群眾路線的發展潛能。武力,或許可解決一時,但持續兩方不斷升級的局面下,對誰最有利是顯然易見的答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