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扣喉的真相(上)
有一天, 筆者聽到一個電台節目中一名女節目主持人談及「扣喉」,她認為扣喉是生活中必要的,又將扣喉與肚瀉相比,說肚瀉是將肚子裏不清潔的東西和毒素排出體外,以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況。她形容扣喉的原理跟肚瀉一樣是排毒,後者是透過肛門,前者是透過口腔,認為上下排毒可保護身體的健康狀態。作為一位醫生,聽到她這一番話, 感到有點不安,因為女主持是有影響力的人,恐怕給大眾市民一個錯誤信息,然後大家盲目跟隨扣喉,最後對身體構成損害。
假如大家從前曾經試過嘔吐,無論是暈浪或吃了骯髒食物引致,那過程肯定是十分不適的,嘔吐者會感到胸部和口腔有種灼熱的感覺,因為胃酸屬於強烈酸性,使食道灼熱, 形成「火燒心」的感覺,嘔吐過後,口腔的灼熱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扣喉嘔吐的過程一樣,都會出現以上的不適。
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中, 筆者有時會接觸一些有扣喉習慣的病患者,他們屬於飲食失調人士,例如患上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和暴食症(Bulimia Nervosa),這兩類患者的共同徵狀,就是對肥胖產生恐懼,對體重有嚴格的控制。厭食症患者透過節食、藥物、過量運動、扣喉嘔吐等方式,不讓體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 但進食過後便會透過藥物、過量運動、扣喉嘔吐等方法,以禁止體重因進食而上升。扣喉嘔吐成為這些患者的習慣,但這行為可能使他們出現不少身體問題。
自我誘發嘔吐( S e l f - induced Vomiting)不只發生於飲食失調的患者中,也會出現在非患者身上。二○一一年刊載於《臨床護理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的一篇文章,名為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elf-induced vomiting as weight-control strategy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文章作者理解到青少年當缺乏足夠知識和在互聯網上搜尋到不可靠的資料, 便可能運用不健康的方法去控制體重,包括嘔吐,於是在台灣的一百二十間學校進行一項大型的橫斷面研究,參加者有15716名學生,包括7043男和8673女,年齡介乎十至十八歲。
在研究對象中,有13%的人有自我誘發嘔吐,年齡介乎十至十二歲的盛行率為15.9%, 年齡介乎十六至十八歲之盛行率為7.5%;男性佔16.3%, 女性佔10.4%;體重過輕的佔18.1%,肥胖的佔16.6%。有些因素增加青少年自我誘發嘔吐的發生,例如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長時間看電視、用電腦或互聯網)、短睡眠時間、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食油炸食物)。這種嘔吐行為,在台灣不罕見,因此,家長和教師們需要留意青少年有沒有自我誘發嘔吐的行為,尤其是一些體重過輕或肥胖的人。
•作者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