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理達神父談慈悲:香港需要慷慨與信任

期數
3759
刊登日期
2016.03.04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06 日

(本報特稿)梵二神學教授舒理達神父(Robert Schreiter)來港主持慈悲禧年的培育活動,他說香港社會經歷爭議,信徒更需要為慈悲禧年體現慷慨、信任及同理心。

美國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舒理達神父一月來港為聖職人員更新營主講,以及為平信徒主持培育講座,探討慈悲禧年課題。

舒理達神父在更新營中剖析香港社會的牧民處境,他對本報說,香港信徒能貢獻於社會修和,尤其在慈悲禧年期間藉著慷慨待人去移風易俗。

「慷慨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信任是修和的第一步;接納他人展現同理心,這包括接納跟自己不同的人,細心聆聽跟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他指接納差異是社會和睦的先決條件。

神父多年來研究和平與修和議題,他擔任國際明愛神學顧問十二年期間,便為明愛在各地和平及修和工作,提供神學基礎及編寫行動綱領手冊。

他指出,明愛不介入政治及直接斡旋,而是幫助當地教會在社會上發揮角色,例如推動斯里蘭卡於內戰後修和,及緩解菲律賓南部的衝突;或由明愛人員促進敵對各方交談。談到最難拆難的衡突局面,神父說:「我們跟掠奪者無法交談,因為他們背後涉及利益。」

他指和平有賴交談及互相了解,卻沒有捷徑,教會需要為此擔當和平使者。他說,有非洲主教更無懼危險,單人匹馬去勸導武裝份子並到他們處過夜。

談到香港社會於雨傘運動後的修和,他說因涉及太多團體,難以對話,他擔心若施政繼續惡化,再有其他激烈行動。對於走出困局,他強調當聆聽青年的想法。

辨識時代徵兆牧養青年

另一方面,一月的更新營上,舒理達神父強調牧者當辨識時代徵兆,認清社會潮流及青年對自由的渴望。

他指出,青年的個性身份會由時代處境所塑造,就如戰後嬰兒潮時代及其他世代如梵二前後,他們對社會及教會已各有不同看法。

他說現今青年重視自由和公義,就如香港雨傘運動的訴求一樣,參與青年希望爭取公義和恢復自由。談到美國的處境,他說在自由風氣影響下,不少人認為禁止同性婚姻是歧視,曾有調查指三份二青年接受同性婚姻。

他又稱,全球化改變溝通和資訊傳遞模式,「青年慣用高速的瀏覽方法,上一代人的電腦報告方式已被青少年嫌棄速度緩慢」,兩代溝通時便須克服這些差異。

神父說,全球化本來意味人要向不同事物開放,事實卻是它只會令模式更單一,例如重視短期效益變成了常態,聖召培育亦無形中受影響,因聖召是終身的召叫。他說聖召較多的家庭,其特徵是家庭規模較大、父母恆常參與主日彌撒、父母熱心服務教會;當父母多參與堂區,子女亦會樂於參與培育。不過,他強調同行者的引領依然是辨別聖召時最重要的支持。(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