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修道是為了看見自己」

期數
3760
刊登日期
2016.03.11
作者
何家怡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13 日

這句說話在網絡上傳了又傳,來自佛家思想的話:「修道並不是遇見佛,而是為遇見自己。」在我的經驗中,最可怕的就是自己;最難面對的也是自己。有些人以為處理得好人際關係,處理得好家庭、事業、健康、人際相處便是人生的全部,有宗教的,便加上祈禱、彌撒、克己等善工來滿全人生。這些都是「物」,都是「事件」,不可不完成,加上人本身有追求自我滿足的需求,於是把自我要求不斷提高,成全了便更滿足,這稱為「理想」。可是我們滿足自我的「理想」時,是否都是「做」?我們「做」得成功,便很快樂;「做」不到便自我埋怨。究竟我們要成為甚麼?要成為工作的奴隸,滿足於別人的要求,還是成為自我,完整地活出一個真正的我?

情緒是人重要的一部份,現代人或許太害怕它了。相信它難以操控,以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情緒及理智,其產生及運作在人體內是截然不同的。情緒是出於心,理智是出於大腦。理智是在光天化日中進行的,有規有矩,合情合理,是眾人所喜愛的思考模式。一個人得人喜歡,或許他懂得如何玩弄這理智。情緒呢?情緒是在「黑暗」中進行,是從人內心感受而出發的。人的內心,沒有像大腦般以五官連接外間世界,卻默默地在「黑暗」中自我工作。它感受一切從外來的衝擊,卻沒有分析能力,以情緒向外表達。情緒,沒有規矩,沒有經大腦過濾,有時沒有經你的「准許」便流露出來。所以它不受人喜歡,因為它沒規矩,像是感情用事的人,也像個小孩般哭吵。

修道要看見自己?並不是要看見自己有多成功,或是檢視自己還有多遠才能達到要求,又或是檢視自己離天主有多遠。檢視自己離天主有多遠,為我來說,意思是離天主創造我時的面貌跟現在有多遠。自己的情感和理智是分離的,或是整合的?我認識自己的情緒有多深?我面對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是反應的多,還是自由選擇的多?我的選擇是出於懼怕長上或其他姊妹的情緒?或是出於真正內心的辨別?對於這在「黑暗」中工作的情緒,我有否加以留意?或只是壓抑它在一旁,而只聽著大腦的分析?曾經有一位姊妹在我情緒很低落時說:「理智是可以玩弄的,可以自欺欺人,可以騙的,但內心的情緒是不能騙的,人只可以壓抑它、冷落它,若超過人能承受的程度便會『爆煲』。人的情緒是最真的部份,你自己是知道的。」要去認識自己,情緒一環不可忘記。我的經驗告訴了我,以理智為首的我,要去辨識我內心情緒的細膩,實是不容易。情緖背後的記憶,大多是痛苦的,要去接受,也來得十分痛苦。要改變自己,先要體恤自己,也許這是天主給我的考驗吧。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潄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