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

期數
3760
刊登日期
2016.03.1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13 日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二月二十四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聖經》中的禧年,他以納波特葡萄園事件為主線,結合耶穌的教導與現實生活中濫用權力的情況,闡明慈悲與權力的關係。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

我們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聖經》中的禧年。其中有些章節談到權力、國王、居於「高位」的人, 也談到他們的傲慢和濫用權力。財富和權力如果本著公正和愛德的原則用於服務窮人和大眾,就可成為促進公益的積極因素。但是,它們若在自私和專橫下被當作特權來使用,就會成為腐敗和死亡的工具。這事發生在《列王紀上》第二十一章記載的納波特葡萄園事件中,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事件。

經文寫道,以色列王阿哈布打算購買一個名叫納波特的人的葡萄園,因為這座葡萄園就在王宮旁邊。國王的提議似乎合情合理,甚至十分慷慨,但在以色列時代,土地擁有權幾乎被視為「不可剝奪」的權力。《肋未紀》確實寫道:「土地不可出賣而無收回權,因為地是我的,你們為我只是旅客或住客」(二十五23 )。土地是神聖的,因為它是上主的一項恩典,理當得到保護與保存,它象徵了代代相傳的天主祝福和人人得享尊嚴的保障。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納波特對國王的否定回答:「上主決不許我將我祖先的產業讓給你!」(列上二十一3) 

國王阿哈布面對這一拒絕感到苦惱與憤怒。他覺得被冒犯,但他是國王,是當權者。他覺得自己的至高權威被蔑視,自己的佔有欲得不到滿足。看到國王如此沮喪,國王妻子依則貝耳,這個曾經提倡偶像崇拜、殺害上主先知( 參列上十八4 ) 的外邦人王后,打算採取行動。她不是壞人,而是惡人!她對國王說的話意味深長。你們聽聽這婦人之言背後的惡意:「你就是這樣統治以色列的嗎? 只管起來吃飯, 心情愉快,我必將依次勒耳人納波特的葡萄園交給你」( 7 節) 。她把重點放在國王的威望和權力上, 在她看來,王權因納波特的拒絕而被質疑。她認為王權是絕對的,因此當權者國王的一切願望都是命令。偉大的聖盎博羅削(Sant'Ambrogio)因應這個事件寫了一本小書,名為《納波特》。在四旬期間讀這本書對我們大有助益。寫得很好、很具體。

耶穌關於這些事教導我們:「你們知道外邦人有首長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在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瑪二十25 — 27 )權力如果失掉服務的層面,就會變為傲慢,成為統治與壓迫。這正是納波特葡萄園事件中發生的事。依則貝耳王后肆無忌憚,竟然打算除掉納波特,開始實施她的計劃。這需要以欺騙的方式合法殺人,於是她以國王的名義下書城中長老和官紳,命令他們找幾個假證人公開控告納波特辱罵天主和君王,這可是一條死罪。如此,納波特死後,國王就可佔有他的葡萄園。這不是一個過去的故事,也是一個仍在今天發生的故事,有權勢者為了擁有更多金錢而剝削窮人、壓榨百姓的故事。這是販賣人口、奴役勞工、貧苦人打黑工或拿最少工資而當權者斂財的故事。這是腐敗政客貪得無厭的故事!因此,我說閱讀聖盎博羅削關於納波特的書對我們大有益處,因為那是一本極具現實意義的書。

這就是不尊重生命、不講求正義與慈悲來行使權力的後果。這就是渴求權力的後果,這種渴求成了想要佔有一切的貪婪。《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有一段特別談到這一點;其中寫道,上主提出警告, 譴責地主富豪想要佔有更多房屋與田地的貪婪。依撒意亞先知說:「禍哉, 你們這些使房屋毗連房屋,田地接連田地,而只讓你們自己單獨住在那地域內的人!」(依五8) 

依撒意亞先知不是共產主義者!然而,天主遠勝過罪惡,以及人類的骯髒遊戲。祂懷著慈悲之心派遣厄里亞先知去幫助阿哈布悔改。現在我們翻開下一頁,看看故事怎樣發展?天主目睹了阿哈布的罪行,也敲響了他的心門,國王面對他的罪惡, 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於是謙卑地請求寬恕。今天的當權剝削者如果也能這樣做,該有多好啊!上主定會接納他的悔改。可是一個無辜者已被殺死,這一罪行必然會帶來後果。事實上,惡行必會留下它的痛苦痕跡,人類歷史必會因此而遭受創傷。

慈悲在這個例子中也為我們指出了當行的陽關大道。慈悲可以醫治創傷,可以改變歷史。敞開心靈接納慈悲吧!天主的慈悲遠勝過人的罪惡,更為強大, 阿哈布就是例子!我們只有牢記降生成人的無辜天主聖子如何以祂的寬恕消滅罪惡,才能認識慈悲的力量。基督是真正的君王,但祂的權力與眾不同。祂的御座是十字架。祂不是一個殺人的君王,而是給人帶來生命的君王。祂親近所有的人,尤其是最弱小者,以此戰勝罪惡導致的孤獨和死亡的命運。耶穌基督以祂的關懷與溫柔把罪人帶入恩寵與寬恕的空間。這就是天主的慈悲。謝謝!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