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服務公教進行社四十年
「沒想到可以在這裡服務達四十年,回想當年,同事穿著旗袍上班,行政工作全以手抄寫、書信等聯繫⋯⋯現在則推行全電腦化。」在公教進行社服務逾四十年的信徒鄭詠儀說,這崗位讓她見證時代轉變;不變的,是人們仍須藉著靈修及信仰書籍尋找心靈滋養。
鄭詠儀對本報說,她於一九七五年加入公進社,由中文書籍訂購文員做起,後來成為該部門主管;自八三年起出任辦公室主任(現稱為總經理),負責整個公進社運作,包括中、英文書籍、聖物部等範疇。
她負責搜羅不同地方的中文宗教類讀物,除了香港出版的書籍外,大多來自台灣;她又會與澳門或新加坡等地的天主教書店互通最新資訊。鄭指出昔日售賣的宗教類書籍大部份於五十、六十年代出版,屬傳統靈修書,「過去天主教書籍予人沉悶感覺,只顧內容,少著重封面設計」,而早年的書紙質素一般,容易脆裂,故她在貨倉整理書本時須格外小心。
她憶述,七十年代訂購書籍乃全人手操作,聯絡海外出版社時使用長途電話聯繫,或緊急情況下以電報通訊等工具,在當時是很先進的通訊方式,「現在早已沿用全電腦化存貨管理系統,以便準確地掌握貨品存貨量」。
適應時代變遷,教會出版社致力貼近市場,宗教讀物的題材愈趨廣泛:經典靈修書、人格成長與修養、家庭、勵志等書類,以至盧雲神父、古倫神父等翻譯靈修書也受讀者歡迎。另外,台灣出版社亦重新編輯經典靈修書,例如加爾默羅赤足女修會、聖女大德蘭等題材的名著,再由非天主教的出版社出版,「著重封面和版面設計以迎合市場,更有機會在其他書局上架」,以能接觸普羅大眾。
近年不少華語信徒喜歡閱讀英文靈修書籍,「不用看中文翻譯,更原汁原味」,她說信徒的宗教閱讀風氣一直存在,而在這十年間,不少內地教徒到港旅遊時也會專程到公進社搜尋聖經、靈修書籍和聖物等。
鄭詠儀認為,公進社座落中環,為該區人士提供恬靜心靈的地方,「這是鬧市中的心靈綠洲、與主相近的地方,不少人趁午飯時到這裡打書釘,當他們在工作或生活裡感吃力,可透過靈修或勵志書籍讓心靈得到慰藉,好能更有力量繼續在其崗位努力」。
她又指出,不少信徒選購宗教禮品送給新領洗教徒或自用,這些禮品成為信仰的有形標記:「聖家像代表天主教家庭,每晚睡前凝望聖像祈禱,可使人放鬆心情,增進靈修。」
公進社自八十年代開始,會定期到天主教學校辦小型書展,九十年代起在多個堂區借出宗教書籍以推廣閱讀。
過去二十四年,鄭詠儀也有份投入公進社在香港書展的參展工作。她說,書展是個很好的福傳平台,能吸引天主教徒、基督徒、教會學校畢業生,或其子女就讀教會學校的非信徒家長前來天主教展區看書,「不少家長認為,只要是天主教書籍都一定是好書」,她認為書籍可以帶出信仰價值觀,家長因此安心讓子女閱讀。
鄭詠儀為能在教會機構服務而感恩:「工作的緣故,我經常閱讀宗教類書籍,在這裡工作很有意義。」她回想入職初期,前輩每次解決工作困難後也會歡呼「感謝天主」;這種把信仰與工作連繫一起的態度,她時常以此心態服務教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