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當孝敬父母:

期數
3761
刊登日期
2016.03.18
作者
李雁君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20 日

對父母的尊敬(孝道) 是由「知恩」而來。「我兒,你父親年老了,你當扶助;在他有生之日,不要使他憂傷。」(德三14 — 15 ) 對父母親要知恩,因為他們以自己的生命、愛情及工作的勞苦,把孩子生於此世並供養長大,讓他們在身量、智慧和恩寵上日漸成長。(《天主教教理》#2215) 

這個教導與中國傳統對「孝道」的闡釋,如出一轍︰居致敬,養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可惜,這種敬老護老的精神漸漸被各種各樣的現代主義取代,社會開始著重利益和實用價值,而選擇摒棄不能為經濟效益服務的人,而其中對老人的漠視更越趨普遍。教宗方濟各在講及老人時,曾經提到老人是當代的流亡者︰「⋯⋯我願意稱之為『隱秘流亡者』,這些『流亡者』可以存在於自己的家庭內,例如老人,他們的存在有時被視為一種阻礙。」(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教宗方濟各在聖家節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講話。) 

現在香港正就退休保障進行諮詢,諮詢文件把「貧」與「富」對立起來,在香港現時動盪的環境, 市民容易被誤導,增加仇富的情緒。從信仰的眼光看,我們不能只用情緒來作倫理抉擇,而是認清事實,用理性思考,在聖經、聖傳和教會訓導中找尋指引。如果我們跳出諮詢文件的圈套,認真去看「全民退休保障方案」的計劃提出的三方供款,並不會額外增加勞、資、官三方的供款壓力:政府將現行社會保障開支(包括長者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按老人人口增長率注入計劃。勞資雙方現行每月的強積金供款各減為2.5%,同時為計劃各供款2.5%。加上盈利超過一千萬的企業實施社會責任每年繳納的利得稅額外加增1.9%以注入計劃。教會社會訓導呼籲大眾,須承認任何形式的私有產權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財物為眾人普遍擁有原則,邀請人在道德價值的啟迪之下,明白私產權含有為社會服務的天職,故擁有私產者不應為一己之利益,必須也為他人利益而運用之。

全民退休保障所倡議的,是在整個社會中提倡「敬老護老、知恩盡孝」的價值。三方供款的措施,是社會共同承擔並履行盡孝義務的展現。這種共同參與、全民共享的政策,能重新一次帶動年輕一輩的「知恩」之心,體現社會對老人的敬愛和謝意。這種做法,其實就如子女給父母「家用」一樣;家庭的生活方式應該使其成員學習關懷和擔當,社會這個家更應這樣做。

教宗方濟各在不同的場合中, 再次強調祖父母在家庭(社會)中的價值和重要性。教宗在講道談到年輕的童貞聖母瑪利亞,探訪年老的表姐依撒伯爾。教宗藉此反省,青年與長者間的緊密聯繫相當重要。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 教宗表示社會試圖丟棄老年人,但上主必定不會,家庭應該懷著感激之情接納老年人,接納他們的智慧見證,這見證對於年輕一代十分重要。教宗希望教會能挑戰這種丟棄的文化,讓社會充滿年輕人與老年人重新擁抱的喜悅﹗ 

在子女出生的一刻開始,到父母年老之時,在父母不同年齡的階段,子女都以孝順父母為首要任務,對父母知恩盡孝,實為天主悅樂的事。而基督徒除了照顧自己家的父母外,亦視社會上其他的老人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全民退休保障所提倡的全民, 不只是在少壯時曾經參與有酬勞動的人,亦包括因照顧家庭而留守家中的無酬勞動者、因不幸或種種原因而沒辦法參與有酬勞動的人,他們的老年生活都應該有保障、有尊嚴、有希望。「退休保障」並非「扶貧」, 而是「防貧」的措施;「全民」更超越貧或富,是整個社會以行動去真正體現對老年人「知恩盡孝」的價值﹗ 

湯漢樞機剛於二月二十五日發出為全民退休保障祈禱的呼籲,他邀請我們思索形哀矜對香港社會的深刻意義,並為為數不少的貧窮長者及節衣縮食的中產長者能過無後顧之憂的生活,而繼續踐行祈禱、克己、守齋和愛德善工。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