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講座談聖洗
(本報訊)復活節是領受入門聖事的日子,多個基督宗派的代表此前出席講座, 分享他們對洗禮的看法。他們指出,各宗派對洗禮的表述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天主聖三之名為人施洗,讓人成為教徒。
由不同基督宗派代表組成的「神學對談小組」三月十三日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講座,題為「給他們施洗」(瑪二十八19 ),近一百人參與。該小組由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所籌組。
講者之一、正教會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區黎大略都主教(Nektarios Tsilis)指出,正教會認為聖洗讓人解除罪惡的枷鎖,並成為基督奧體的一員,而聖神恩典愈多,就愈多自由和愛。
黎大略都主教說,聖洗是正教七個奧秘(聖事)之一,基督受洗及傅洗是聖洗的模範,人的墮落能透過洗禮重生,並讓靈性重生,與聖三完全共融,達致天人合一。
他指聖洗禮儀表達信徒加入教會的喜樂, 同時展示他們棄絕罪惡和魔鬼;禮儀上,信眾會全身浸在水中三次,並緊接傅聖膏(堅振傅聖油)。
談到天主教會對聖洗的看法,另一講者、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張紫蘭博士從聖奧思定及天主教教理指出,聖洗不是讓人當下得救的「魔術」,基督徒「需要不斷悔改皈依,更新自己,真心悔改,否則不見效果」。
張紫蘭說,罪的洗滌要在教會裡面發生, 讓人在基督內重生;同樣皈依基督亦需要透過教會生活使信仰得到圓滿。
她指許多基督宗派的聖洗本著共同基礎, 故此能互認洗禮。談到個人經驗,她說自己兒時在中華基督教會領洗,長大後加入天主教會時,此洗禮亦為教會承認,正如教理指出,「人只可受洗一次,不能重複受洗」。(1272)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堂主任牧師鄧達榮牧師說,華人的基督教堂會認同洗禮是公開表明信仰的機會,而基督教發展歷史中對洗禮看法存在張力:宗教改革家慈運理認為洗禮是標記, 繼後的改革家加爾文則予以批判,強調洗禮具備上帝應許的效力,有領受救恩的果效。他說其宗派贊成嬰孩領洗,惟堂會做法各有不同; 而聖禮的效力在於聖靈(聖神)的工作。
與此同時,部份基督宗派視洗禮為儀式, 沒有聖事本質。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曹偉彤博士說,浸信會認為洗禮是重生,而浸禮是重生經歷的標記,是公開表達信仰的機會,只有相信的人才可接受浸禮,即指已是蒙恩得救的信徒,故此排除嬰孩洗禮。
神召神學院院長張德明博士說,浸禮為他們只是禮儀,不是聖禮,以公開見證對復活主的信心,故此也不設嬰兒洗禮,惟認為主仍能以其他方式拯救沒有受洗的人。
問答環節上,黎大略都主教指出,正教會認為洗禮的原意是讓人成為基督教內同一肢體,不是來作判定當事人是否基督徒的惟一標準,基督徒應正面看待禮儀的意義。
上述神學對談小組將於六月二十六日舉辦第二次講座,主題為「這是我的身體」(格前十一24 )。(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