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為愛而生
人生活的推動力是甚麼? 是否單憑「理念」便能使人勇往直前?今日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背景的人亦會自由地選擇而依從。但這些意識形態是否真的能帶給人類「幸福」?此外,這些結果是否真正的「幸福」?事實上,一些理念在未達到成果之前,人民卻早已飽受痛苦了!或許所需要的並非單是知識、技能的豐富,還需要「愛與關懷」!因為,人若沒有經驗「被愛」,便不會去愛,我們都是「為愛而生」!
在復活主日的日間彌撒福音中,描述了三位曾與主耶穌相遇的人:瑪達肋納的瑪利亞、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和伯多祿。他們均與主耶穌展開了不同的經歷;因而,他們對主耶穌的死亡亦產生了不同的反應。
瑪達肋納的瑪利亞來到墳墓時,還是黑夜:「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若二十1)。如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她內心的掙扎:她的悲傷、失望;她在黑夜走向墳墓是因為她心中的世界之光已經幻滅了!但是, 她還想去看一看祂,那怕只是在墳墓外遠望,心中也許得到一點安慰!但她看到的卻是: 「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若二十1)。從這份驚恐中, 她想像主耶穌的遺體被盜;於是,她向門徒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若二十2)。這是一份愛被掏空後的無奈、這是在虛脫下的茫想;但是,這卻給與她一份動力為能滿全她所渴望的,可以見到主耶穌!於是,她跑去向伯多祿和主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報告了一切!
伯多祿聽到這消息後, 便和主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一起作出了回應:跑去墳墓! 「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若二十4)。他們如此回應為確定這位婦女所報告是否真確! 然而,他們彼此一先一後到達墳墓,有否反映他們內心對這事件的迴響!伯多祿上一次見主耶穌,就是他否認祂時;當主耶穌回頭凝視他時,伯多祿也曾為此痛哭。故此,當他跑向墳墓時,這些生活的片段必然歷歷在目!至於主耶穌所愛的門徒,他最後凝視的是那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他更被囑咐照顧主耶穌的母親: 「看,你的母親!」因此,他內心充滿了對主耶穌愛的盼望。這或許是主耶穌所愛的門徒跑得比較快的原因!試想想:我們的內心有多麼渴望主耶穌!我們會否覺得信仰生活的沉重、或會否拒絕接受信仰的責任及使命? 如果我們的內心對主的渴望有如熾熱的愛火,我們便不願意放棄任何走近主耶穌的機會,縱使這份走近或許會令現實的生命有所挑戰,但我相信藉此鍛鍊,我們便能得到更大的恩寵!正如有不少教友會利用逾越節三日慶典作旅遊玩樂; 但是,若他們能放棄這些物質世界的享受,而藉著祈禱進入主耶穌的逾越,他們必然得到更大的神益!
雖然那位主耶穌所愛的門徒比伯多祿早到達墳墓,但他並沒有進入墳墓內;相反地,他等待伯多祿的到達才進入。我們體會到這位主耶穌所愛的門徒雖然藉著內在「愛的呼喚」而快速到達,但他仍懷著一份「謙遜」之心等待伯多祿。如此,雖然伯多祿曾否認主耶穌;但是,在門徒心中他仍是團體中的領袖。因此, 他的確定便顯得更為重要!然而,伯多祿在墳墓內所看見的是:「放着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若二十7)。這裏指出的是耶穌的遺體不在了,只留下了殮布和汗巾,卻沒有指出伯多祿的態度!但是,當主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進入墳墓之後,「一看見就相信了」(若二十8)。這是一份愛的交往所直接產生的反應,這位主耶穌所愛的門徒因著從前與主的親密關係,超越了一切理性的分析及推論,而是藉著默觀, 參透世情!祂對主的信德藉此開始萌芽;及後,他經過長時間的默觀,才真正走進奧蹟的深處。故此,福音作者清楚指出了他們當時的不完全明白: 「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若二十9)。
主耶穌「為愛而生」,祂進入人類的生命之中是為使我們得到真正的生命。祂在十字架上所作愛的犧牲,成為人類在愛內成長的典型,祂告訴我們:是祂首先愛了我們,並讓我們能彼此互愛,且在愛內修德成聖,為能進入主終極的幸福與美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