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爾與青年探索前路

期數
3762
刊登日期
2016.03.25
作者
黃奕清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27 日

在首爾永登浦區有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小村落,名叫Haja,村裡有幾所小規模的非正規學校、農業生態、社企和每月一次的市集等。它由一個青年中心演變而成,中心於一九九九年,即亞洲金融危機後,南韓經濟備受重創、青年自殺率上升的背景下成立。過去一年,我在其中的Haja Production School任教Globish (全球化英文)。

我負責「高中課程」的英文基礎班,全班就只有十一人。學校沒有提出任何教學要求, 我的唯一依據是學校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書,對於沒有教學經驗、自小被訓練成「考試機器」的我,要計劃一個怎樣的課程?另類學校的課堂要如何進行?我徬徨了好一陣子。結果,是學生們讓我很快地適應、享受跟他們一起的學習過程。他們的英語能力遠比我預期的低,雖然學習英語的動力不算大,但對世界充滿好奇。我定下了一個很小的目標,就是希望讓大家不要討厭學習英語。

這裡的學生雖然不像正規學校的學生般要應付很多功課、測驗和考試,但他們的生活並不清閒。課堂由早上十時半開始,除了英文, 還有耕種、非洲舞和B a t u c a d a(巴西打擊樂)等。一天的課雖然在五時半完結,但他們常常都待至晚上九、十時才回家,有的練習樂器,有的為不同活動做設計或製作短片。學生時常告訴我很忙很累,但我同時感受到一份投入感。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問,孩子們會上大學嗎?他們畢業後可以從事甚麼工作?近年學校接待了不少來自香港的探訪團體,朋友說香港人特別關心這類「前途」問題。畢業生中不乏大學生、知名的設計師和音樂人等,但朋友從來不會提及,因為他們認為這不是辦學成功與否的指標。同時,他們亦深明在今日的社會裡,學歷已非成功的保證。而學校重視的,是社區的經營(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以及多元性、可能性的創造。

五年前發生福島核災後,學校從災民手中接過棉花種子,開始研究種植棉花,也開始關注核電問題。學生們不只反對核電、反省都市人的用電模式,更學習、研究和發展可再生能源。前年幾位「青年課程」的學生(大專的年紀)為了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技術,自己編訂建屋課程,找來兩個貨櫃,在學校門前建起一座屋子,這也就成了Haja村的一個新地標。

我在這裡經驗的是社區生活而非學校生活,這兒的生存法則是合作而非競爭。這兒的學生大都不是專心上課、做齊功課的「好學生」,但他們都是懷著溫暖的心、認真地生活的青年。新學年開始, 我又回到這村,希望跟青年們一起認識更開闊的世界, 尋找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