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教理】沒看而信的才有福
復活期的第一篇禮儀讀經都是選自宗徒大事錄,幫助我們認識早期教會是如何的發展起來。今天的這篇讀經正記載了宗徒行了許多奇蹟異事、還醫治病人,使信主的人越來越多。讀經二的默示錄,焦點則在於復活基督的光榮預象:「有似人子的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有金帶。……」(默一13—16)祂驅除我們的恐懼,賜給人類希望,祂的王權無窮無盡。
今天的若望福音,可說是一個派遣傳揚福音、懷著寬恕和信德的故事。復活的基督來到門徒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並隨即派遣他們繼續祂的救贖工程。耶穌更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賜予聖神,也交給了他們赦罪的權柄。耶穌基督的顯現和賜予平安使害怕膽怯的門徒轉變得充滿信德,勇敢起來,而多默由不信到深信不疑是因為復活的主再次顯現在他面前,使他對主作出宣信。耶穌最後所說的一句話正是邀請信友去經驗祂──復活的基督,去體現祂所說的: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纔是有福的!
信仰邀請人進入天主愛的關係中,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 ─ 8),祂親自與人交談往來,甚至派遣了祂的獨生子和愛之神,使人分享這愛,為邀請人與自己共融契合,而人對這項邀請的相稱回應就是信仰,亦即是人對那主動自我啟示的天主所作的自由回應。(參閱教理221,142, 166)
在舊約中的「亞孟」是來自希伯來語「信德」(aman)一詞,解說「我相信」,以表示對天主聖言的信賴。在新約時所沿用的希臘文(pisteuein)這動詞,不但含有相信,信靠或表示有信心之意,更加是「承認是真實的」意思。一如聖保祿宗徒所說:「如果你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羅十9—10)信仰是由內(心裡相信)至外(口裡承認)的宣信。
個人的信仰首先是從信仰團體──教會接受這份來自天主的寶貴禮物。信仰從「聽」開始,在別人的信德見證生活「宣講」下而深化。這過程必須有聖神的助佑,天主的恩寵引導和協助,「聖神感動人心,使它歸向天主,開啟心目,賜給『眾人同意與信服真理的喜悅』」。(教理153)
那麼,我們的信仰是怎樣傳下來的?蘊藏在聖傳和聖經裡的信仰「神聖遺產」(信仰寶庫)(弟前六20),是宗徒們委託給整個教會的。聖傳來自宗徒,是他們從耶穌的言行舉止所接受、及從聖神那裡所學到而傳授的事,是一個活生生的傳授過程。(參閱教理83,84)教會遂負起詮釋和保護這信仰遺產的重任。
然而,我們的信德會有時受到考驗,甚至動搖。在生活的世界中,許多時我們經驗到邪惡、痛苦、不義及死亡,我們會質問天主「為什麼」、懷疑祂,在信仰中掙扎。那時我們就該回到信仰團體中,轉目注視信德的見證,「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羅四18),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參閱希十二1—2及教理164)。
藉著聖洗我們獲得重生,成為基督的「見證人」。我們一方面受著宗徒傳下來的信仰所滋養,而另一方面亦同時成為活生生聖傳的一份子,繼續信仰的傳遞。求復活的基督賜予我們勇力,在信仰的光照下一起前進,使更多雖沒有看見主但卻相信了祂的人,能繼續分享天主給人類這偉大的愛。
生活反思╱實踐
※ 你曾否像多默一樣對主懷疑,要求看見才相信?最後你是如何跨越這信仰的考驗?
※ 當你身邊的人遇到信仰的試練時,你會如何幫助和支持他╱她渡過這黑暗的時期,重拾信仰之光?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