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一牧一棧
在今日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人對自我的要求非常重視;他們很容易會將個人的需要放大,而忽略了團體的需要。換句話說,他們強調了團體需要滿全個人的渴望;否則,個人與團體之間便會產生很多障礙、甚至衝突!今日,社會上流行的「投訴文化」便是因此而形成。若只表達不滿而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提議, 對團體實在沒有任何益處。事實上,這風氣也在教會內不斷滋生,使教會內的團結共融面對很大的挑戰!
在本主日「善牧主日」的福音中, 主耶穌向我們指出當時的猶太人內心所充滿的疑惑:「你使我們的心神懸疑不定, 要到幾時呢?」(若十24 )他們內心有如此的掙扎是因為他們希望知道主耶穌是否「默西亞」?他們的掙扎是否主耶穌所言所行的,與他們心目中的「默西亞」有一些距離呢?試想想:猶太人的疑惑是否也是很多基督徒的疑惑!主耶穌建立了「教會」,願意信眾在教會內成長並得到天主的救恩。但是,很多基督徒加入教會的大家庭,只是為尋找心靈的安慰、追求個人慾望的滿足、甚或只是因為子女入學的訴求!但是,主耶穌卻要求我們在「教會」內經驗祂的愛,並且「以愛還愛」。因此,一些信眾面對這份分歧時,或許會離開信仰的團體?或許只是盡本份,參加主日彌撒,繼續追求個人的渴望,而不會積極投入信仰團體的生活。
主耶穌如此回答猶太人的疑問:「我已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作的工作,為我作證,但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若十26 )。因此,屬於主耶穌的羊就是那些相信祂的人,且與祂建立一份個別、獨特的親密關係:「羊聽他的聲音;他按着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若十3)。門徒們明白主耶穌「默西亞」的身份便是因著在信德中與主耶穌的關係。因此,主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 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若十27 ︱ 28 )。同時,主耶穌亦許諾對他們的保護及照顧,這是由於祂與聖父間的關係,是在一切之上!因為,「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裏來;而到我這裏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六37 )。故此,當基督徒受洗加入教會時,他們也得到主耶穌的照顧及保護,只要他們保持著這份與主耶穌的恩寵關係,且在祂內不斷更新成長: 「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若六38 )。天主對人類的愛在這裏充份地表達了祂的無條件、無保留、及永不挽回。主耶穌為愛我們愛到底,甚至作出愛的犧牲,在十字架上交付了自己。祂張開雙手在苦架上承受了我們一切的罪債,使我們能與祂一同分享復活的新生命。
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地活出福音的價值?是否徹底地跟隨主耶穌的腳步? 誠然,在今日社會裏,這兩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因為,福音價值有可能會相反世俗的價值及意識形態;那麼,如何選擇呢? 教會是否需要「從俗」? 或是,與當代意識形態作出妥協呢?事實上,教會絕對不應「從俗」、或作出任何的妥協;反之,應堅守由天主聖神所帶領的教會傳統及訓導。因為,教會藉此才能將天主啟示的真理,透過禮儀及崇拜,與世人溝通,讓眾人也因此而有份於天國的福樂!
今日是普世教會特別為所有獻身生活者祈禱的日子。既然,一切獻身生活者都是因天主的召叫而作出生命的回應; 那麼,我們也應記得我們是由人群中被揀選而服務人群。因此,我們也不應對當代社會的意識形態作出妥協或依附; 相反地,我們應作社會的明燈,將福音的價值貫徹地生活出來,吸引更多的青年男女,回應天主的召叫!甚麼能吸引年青人?不是讓他們在我們身上找到一些他們已經有的生活態度及生命特質; 而是讓他們在我們身上找到一些他們所沒有的、且是他們所渴望的! 如此, 他們便會開始反思並考慮自己生活的召叫! 因為, 他們知道在這回應的路途上,他們會得享生命的愉悅,且與父合而為一:「我將你賜給我的光榮賜給了他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若十七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