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推動全球倫理

刊登日期
2016.04.15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三月十八日舉行《全球倫理:品德與生命教育》教材發布會及經驗交流會。

教材由教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簡稱中心)、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Roundtable教育與全球發展部及全球倫理基金會合作出版。《全球倫理:品德與生命教育》分別為小四至中三合共兩冊的教材,適用於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範疇。

該教材依據宗教學者孔漢思神父(Hans Kung)全球倫理理念的八個核心倫理元素:和平、尊重生命、團結友愛、公平與正義、寬容、誠實、平等和合作互助,透過四個層次去探討,包括個人與家庭;社群、地區與香港;國家;以及全球。宗教元素方面,則設計出代表基督教、儒家、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宗教傳統人物以帶出生命教育。

是次教材由九間中學及十三間小學充當夥伴學校,提供共四十個教案作參考:題材包括網絡欺凌、香港法治、身份認同、安樂死及世界環境等種種社會議題。

另外,中心亦發布結集十多個學校個案的專書《學校教育的宗教向度:理念與實踐》,檢視於教改十年後,學校在推行宗教教育的發展和變化。

教材主編之一曾家洛表示, 期望教材讓學生分辨生活中的對與錯,從而啟發他們反思生命價值, 建立其人生遠景與品格。

中心聯席總監李展華指,全球倫理與各宗教關係密切,冀望日後彼此能加強合作,推動不同宗教的教育項目。

與會的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主席周景勳神父會後對本報說,品德倫理帶出「真理使人得到自由」的信仰幅度,「這是建基於善的源由,給予生命的發展」,他指品德倫理應從小培育,包括自覺意識、品德質素等。

在教師經驗交流會上, 小學夥伴學校、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分享將「由死思生」教案融入生死活動週的經驗。中學則由天主教培聖中學公民教育主任洪昭隆分享網絡欺凌問題的學習主題。該校透過戲劇、圖像和生活事件等,與中一至中三學生一同探討網絡欺凌問題。

洪表示,活動前會先培訓教師並提供教材,再由班主任帶領學生討論,學生又以戲劇演繹相關事件等。他察覺互動模式能加強學生參與,增進師生互動。

洪昭隆並介紹近年學校透過環境教育建立學生品德的發展,其中活動包括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初中生而設的「校園種植計劃」,栽種植物美化校園,又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合作參與社區種植,讓學生與居民到區內閒置空地或已荒廢的花槽種植有機蔬菜。

另外「在其他學習經歷」方面,該校與社區組織合作,學生義工每週三晚會到區內街市回收剩食派發予有需要人士。

洪昭隆期望這些活動能夠推動倫理與品格教育。(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