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教育宜和忌

期數
3766
刊登日期
2016.04.22
作者
莫萊茵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4 月 24 日

我見過很多家長與孩子一同閱讀或玩玩具作「親子」時間時, 都只會問:「這是甚麼?」而不懂延伸傾談的內容;又或是要孩子跟他們一同朗讀或依書中句子造句、擴張句子、看圖作文等等,時間一久,孩子再不會對與父母一起閱讀感興趣;不會享受父母單向意願的「親子」方式,而孩子的語文能力亦不能達致預期成果,因為以上種種方法都不能讓孩子、父母和閱讀產生親密及安全感。

故事可以是語文教學的其中一種工具,故事教育是要讓聽眾聽出故事中廣闊面和深入意思,是身、心、靈、知、情、意、行的培育。我時常告訴家長:「當你在故事教育中,做好說故事的示範、與孩子有深入的互動,孩子將來的語文成就一定比你用一貫的培育方法超越百倍!」

合適時候做合適的事

睡前應安排親愛及平靜活動:口說故事可以於任何時間進行。一般家長都喜歡在孩子睡前說故事,但故事必定不能選情節緊張或大起大落的,否則會刺激到孩子的腦和情緒而影響睡眠質素!我個人則不會選擇睡前說故事,只會安排一起祈禱、親密觸摸等平靜活動。

常規與專注力:很多家長感到說故事期間會經常發生「駁故」、太多意見發表而拉開了故事內容、沒有回應及專注力等問題,難以控制情況。其實這源於家長故事教育技巧不足,孩子未能受故事人帶領投入;亦因為家長未有考慮孩子程度就跟書讀,或未有把深層情意演繹和交流,使孩子不能跟隨其節奏去參與和享受!我對家長的建議是── 第一步學傾談;第二步學用語氣、表情和動作演繹角色的形與意;第三步學會用角色及旁白表情和表序, 這樣再長的故事或再深的故事題材,孩子都能專注和進入深層次學習。

注意帶來的正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讓聽眾明白你所表達的角色、場地、事情和感受已足夠,不應把兇惡、壞行為或悲傷無限地演繹,這樣會拉開聽眾對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並可能讓聽眾有負面的心理反應! 

正面情緒:以正面語言的示範及面對逆境時心理提醒的正面說話,為聽眾建立:一)多角度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二)社交認知的感染力:透過鼓勵和支持的說話去感染聽眾日後以此成為自己的語言向他人表達,但同時說故事人亦需要讓聽眾知道社會真實的一面,例如若你勤力但沒有技巧,可能會收獲不理想;你對人好,別人也不一定有好反應……當說故事人在演繹這些真實處境時,最重要是給聽眾示範如何可以充滿愛心、胸襟廣闊且有智慧地自處或應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