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奴隸
「主顯節」一再提醒我們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歷史來臨,也等待著這位和平之君的再來。我們是旅途中的教會,願與社會大眾一同分享「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號),懷著希望走向明天。
新年伊始,和平喜訊臨於大地。二○一五年世界和平日主題為「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費肋孟書一15-16),教宗方濟各針對全球販賣人口罪行,希望世人覺醒,致力使「友愛全球化」,戰勝奴役人的邪惡現象。教宗提醒我們勿以一己的貪婪、慾望,剝奪別人的自由,損害人性尊嚴。
一九六七年,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教宗保祿六世把每年一月一日(天主之母慶日)定為「世界和平日」,至今已是第四十八年。這是梵二後教會積極關心和參與社會事務的具體表現。
教宗方濟各在和平文告中敘述了販賣人口罪行的根源,指出受奴役的多種形式和戰勝奴役現象的共同義務。
文告呼籲各國齊心戰勝奴役現象,要以「友愛全球化」的態度,抗衡普遍存在的「冷漠全球化」。
文告也呼籲消費者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到「購買常是一個倫理行為,而不僅是經濟行為」(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66)。
教宗方濟各强調消費者要關注商品的來源,是否來自販賣人口或受剝削勞工而生產的商品,切勿成為這罪惡的間接同謀者。
在世界和平日,回看香港的情況,教會可在本地的僱傭的工作處境方面多作反思,尤其是海外的僱傭,保障他們在一個合理的、不被奴役的工作環境中生活。
至於本地僱員勇於爭取合理的工資、工時及工作量,使僱傭雙方在相互合作下,發揮工作成效,維護工作尊嚴。
至於近期已結束的佔領運動,香港確實需要反思這七十九天的經歷,亦讓我們在世界和平日之時總結出這次以和平爭取民主的重大意義,就是事件顯示出青年的公民和政治意識很強──倫理、公民及政治教育為新一代學子十分重要,他們須明白普世價值,愛、和平、真理、正義,以及維護人的尊嚴。
市民透過和平、非暴力的手法表達普選訴求,也是想告訴香港和世界他們應有的權利,並期望自己的訴求獲尊重,聲音被聆聽!
祝願新一年能帶來新希望,基督徒繼續擔當和平的工具,在民主自由道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