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詞 語

期數
3767
刊登日期
2016.04.29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5 月 01 日

五四以來,許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和邏輯由各路英雄發明,當時得令者常挾傳媒和教育系統以流布天下,人人跟風,成為文人慣性的書寫語匯,變作老百姓的日常話語。如在正統中文,「形而上」本來是指與「形而下」相對的精神層面, 但因為「紅寶書」把它當作機械論的同義語, 於幾十年間,「形而上學」便成了一個貶意詞,與原來中文習用了二千多年的所指風馬牛不相及。每個年頭都有人生安白造這些似是而非的詞語,如近年流行的甚麼「反思」、「打造」、「品位」等等,讀來費解也令人慨嘆: 國人本來的語匯有許多比這準確、平實得多的詞句可用,為何非發明這些字眼不可?思考本來就包含有正反兩方,何謂「反思」?除非發明者認為,能反過來思索,這最尋常不過的思維方向是件值得大吹大擂的事。呵呵,這怕是慣了當思想奴才者方有的驚愕吧?事是人人做天天做,特別強調某件事的意義不過旨在吹水。滿街都在「打造」,何「打造」之有?我們的美學從來只說品味,把「味」變成「位」則猶如把風雅評定等級,於是本來「品味」這內在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魅力就變成了一種外在的身份象徵,「品位」取代了「品味」, 是不知風雅為何物的暴發戶才有的心態吧?凡此種種,有識者視之為對中國文字的污染,但語言有點像城門河的污水, 百渠滙聚,清理談何容易? 

詞語的內在意味常與群體主流思維方式的內在邏輯有關。某類詞語在某個時空大行其道,背後自有一套特有的觀念和算計在蠢動。國之將亡, 必有妖孽,閃光的東西不一定是金子,某類假、大、空的不盡不實詞語大行其道,並不是個好兆頭。納粹狂言背後是條頓劍在行動,文革式的暴戾語言背後是要發動義和拳式的盲動消滅一切不與我一鼻孔出氣的人物, 那管你曾親如父子情同手足。爬格子動物不過一介書生,沒能力也沒責任去一正乾坤。但若有羞與不知所謂者為伍之心,起碼會讓自家筆下保持某程度的潔癖,不讓令人聽著看著渾身不舒服的字詞和句式出現在自家筆下。一個人怎麼遣詞造句,定然反照出其內在的知識結構甚至靈魂的氣味。評論別人的品味大可不必,但至少該自珍自重,不必迎合大多數人的趣味。時下或曾經當時得令的東西,未必一定都那麼好。讀許多老舊的「名篇」,常覺不是味道。那是因為,時代的進展總會令我們有新的識見。這並非人心不古,而是經過這許多年的教訓,聰明人若不學得聰明點,未免辜負了我們自己和先賢走過的枉路。

古人論文說藝,總強調「器大者聲必宏, 志高者意必遠」,人若有這心胸,寫時不必搜索枯腸或旁微博引,自有好字好句噴瀑而出。昔人也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們最了不起的前輩誰缺這氣度?若想做跟著這隊伍後面最渺小的一個而不甘做文墨宵小,該如之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