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尋回人的溫度

期數
3769
刊登日期
2016.05.13
作者
薛海暉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5 月 15 日

教了兩年,終於我還是決定放下穩定的教職,重投自由身劇場工作:到大中小學教教戲劇班,跟同學╱同伴們做做創作,不安穩,但安樂。

支持的人都說:「追尋夢想!好呀!加油!」、「還年輕,輸得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多正面!其中一個鼓勵,來自一位同校同事,而她的女兒,就正正是我辭職的念頭的催化劑。

一天,這位同事媽媽走到我跟前,央求我的視覺藝術小組,接收她的女兒。「她不是管樂團的嗎?我可不敢跟人家搶人呀。」我問。「她不肯入。」「她不正是靠出色的獨奏插班考進來嗎!」「她說既然已進來,就不用再練⋯⋯但我想她總得有點課外活動的成就呀!」「要是她時間許可,我可以收,但不確保能得獎有證書呀!」

就這樣,我認識了這位文靜而內歛的同學。半年過去,小組聚會她從不缺席,而且態度認真,是個一等一的好學生,可是金口從來不開,更未見過她展露笑顏。她的作品也做得細緻精美,工整得像電腦打印一樣⋯⋯可是一切就是那麼「冷」。

讓我透視她內心世界的唯一一次,是學校頒獎禮的綵排日。得獎的同學們都齊集在禮堂,不需領獎的就安坐在課室,而我剛巧要到這位同學的班房代堂。甫進課室,只剩下三位同學,她突如其來的一句:「係淨番我哋三個咋,我哋廢架。」當場呆住了的我被她那麼沉穩,那種理所當然、泰然自若、那種對自身價值的「冷」震撼了。⋯⋯來自一個小五女生的「冷」。我心寒了。

我不禁問,每天我們在設計的課程、教學進度、練習、課外活動的獎勵機制等,是在讓同學們拾級而上,還是把人攔╱難倒?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的Assessment For Learning,到底有沒有可能做到?

我們是在把「人」變成冷冷的「達標機器」嗎?

家長、教師都目標明確地為同學們鋪墊「成功」的坦途,都希望下一代能走出精采的人生。然而,未能「達標」又如何?為甚麼就要剝奪他們失敗的自由?到底從何時起,比我年輕十多廿年的小學生卻更「輸不起」?

我選擇戲劇藝術╱教育就是因為:戲劇世界讓人輸得漂亮。這漂亮不在外觀而在內省。參與者只需付出想像力,便能通過虛構的情境,經歷不一樣的生命,探索當中的種種可能性,再而總結經驗,以反思自身的處境。

而且,這經驗亦十分「安全」,因為再怎麼失敗、跌倒、衝突,也都不過是場戲,所有情緒、憂慮、後果⋯⋯在彈指間便能抽身。如此,我們便不需怕「輸」,更能從中學習「輸」的意義──有誰不是從跌跌碰碰中成長過來?

要是好好規劃、甚麼都「對」的學習生涯產出了冷冷的心,但願我的戲劇課能突破常規,讓同學們好好地「錯」一下,以尋回作為人應有的溫度。 

  • 作者為前青委委員,現從事戲劇與藝術教育工作。今年暑假青委「慈悲集作」戲劇工作坊導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