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四月二十七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的要理講授以《路加福音》的慈善撒瑪黎雅人為題,勉勵我們把愛近人的教導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像那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那樣與苦難者共患難。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今天我們省思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參路十25 — 37 )。一個法學士試探耶穌,向祂提問:「師傅,我應當做甚麼,才能獲得永生?」( 25 )。耶穌要他自己回答,而他的回答無可挑剔: 「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 27 )。耶穌總結道:「你這樣做,必得生活」( 28 )。
那人接著又提出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而言極其寶貴:「誰是我的近人?」( 29 ),其背後的含義是: 「近人是我的親戚嗎?我的同胞嗎?與我信奉同一宗教的人嗎?」總之,他希望得到一個明確的規則,把他人分為「近人」和「非近人」,分為能夠成為近人的人和不能成為近人的人。
耶穌用一個比喻作答, 把一個司祭、一個肋未人和一個撒瑪黎雅人搬上舞台。前兩個人都與聖殿的敬禮有關;第三個人是一個猶太旁支,被視為外族、外邦人,不潔之人,即撒瑪黎雅人。在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上,司祭和肋未人遇到一個遭強盜襲擊、劫掠和丟棄的垂死之人。上主的法律規定,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義務給予援助, 但這兩個人卻繞道而行,沒有停下來。他們匆匆離開,司祭或許看看手表,心想:「哎呀,彌撒要遲到了,我得去做彌撒。」另一個人則心想:「嗯,不知法律是否允許我去幫他,因為他滿身是血,我將成為不潔之人。」於是,他們從另一條路走了,都未靠近那人。
這個比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教導:並非經常出入天主聖殿的人就必然熟悉天主的慈悲,懂得愛近人。絕無必然關聯!你或許通讀整部聖經, 知曉一切禮規,精通百家神學,卻不一定懂得愛;愛是另一門學問,它不僅需要理智,也需要其他諸多的品質……司祭和肋未人視而不見,見而不行。敬禮若不轉化為服務近人的行動,就不是真正的敬禮。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面對這麼多人因飢餓、暴力和不義而備受煎熬的苦難, 我們不能以觀眾自居。忽視人類的苦難, 意味著甚麼呢? 意味著忽視天主!如果我拒絕走近那受苦的男人、女人、兒童或老人,我就是拒絕走近天主。
現在到了比喻的高潮部份─撒瑪黎雅人,就是那個被鄙視、被眾人不齒的人,他必定也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要做。但當他看見受傷者時,沒有像先前那兩個經常出入聖殿的人那樣繞道離開,卻「動了憐憫的心」( 33 )。福音中說,「動了憐憫的心」,是說他的心,他的心腸,受到了感動!這就是區別所在。其他兩個人雖然「看見了」,他們的心卻自我封閉,冷漠無情。相反地,撒瑪黎雅人的心與天主的心一樣。實際上, 「憐憫」是天主慈悲的基本特徵。天主憐憫我們,這是甚麼意思?意思是祂與我們一同受苦,對我們的苦難深有體會。憐憫意味著「同患難」。這個動詞指的是,面對人的苦難內心翻滾、顫動。
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舉止與行動中,我們認出了天主在整個救恩史中的慈悲作風。主耶穌也懷著同樣的憐憫來與我們每個人相會:祂不忽視我們,祂了解我們的痛苦,知道我們多麼需要幫助和安慰。祂來到我們身邊,絕不遺棄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問問自己並在心裡回答:「我相信嗎? 我相信上主對我懷著憐憫之心嗎,即使像我這樣的人,是罪人,擁有諸多問題和缺點?」想想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每個人應該認真省思自己的信德是否具有天主的憐憫。這個好天主走近我們、治愈我們、安慰我們。當我們拒絕祂時,祂依然等待我們,耐心地始終陪在我們身邊。
撒瑪黎雅人以真正的慈悲之心對待傷者,為那人包紮傷口,帶他到客店,親自照料他,為他提供救助。這一切教導我們,憐憫與愛不是某種模糊的情感,而要求我們呵護他人,甚至不惜代價;要求我們受到牽連,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走近」他人,甚至與他同生死、共患難:「愛近人如你自己」。這是上主的誡命。
在比喻的最後, 耶穌反問法學士:「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 」( 36 ) , 最終的答案無可辯駁:「是憐憫他的那人」( 37 ) 。在比喻一開始, 司祭和肋未人應是那垂死之人的近人;到了最後,近人成了那救助傷者的撒瑪黎雅人。耶穌顛覆了法學士的視角, 沒有停留在將他人歸類的層面去判斷哪個人是、哪個人不是近人。你可以成為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求助者的近人;如果你的內心擁有憐憫,即與之共患難的能力,你就是他的近人。
這個比喻對我們大家而言是一份令人驚嘆的禮物,也是一份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複耶穌向法學士所說的:「你去,也照樣做罷!」( 37 ) 。我們蒙召走上慈善撒瑪黎雅人的道路,他是基督的形象;基督垂顧我們,做了我們的僕人,藉此拯救了我們,好使我們也能彼此相親相愛,如同祂愛了我們一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