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身份認同

期數
3694
刊登日期
2014.12.05
作者
黎恩灝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2 月 07 日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公布今年港人身份認同和對國家認同感的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僅8.9%受訪市民自認「中國人」,打破二○一二年創下的12.6%低位;反觀自認「香港人」的受訪市民,由二○○八年最低的16.8%,今年跳升至26.8%。若結合選擇「香港人」或「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即以港人身份優先的比率,則較前年的65.2%升至68.8%。若以年齡劃分,僅4.3%的八十後(三十四歲或以下)自認「中國人」;認同港人身份優先的八十後,比率高達82.6%。

近年,「香港人」身份認同的上升,以及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下降,其原因和中港兩地的交互發展有重大關係。從民眾層面來分析,近兩三年大陸旅客和本地人因自由行政策而引申的空間和文化衝突,激發了中港兩地民眾的對立,亦令本土主義在港得以發芽。從政治格局層面去看,每當中國政府試圖透過港府的政策建立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從而對政權的政治效忠(例如二○○三年國家安全條例爭議和二○一二年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時,往往引來社會強烈反彈,最終在大型群眾運動施壓下迫使政府草草收場。換言之,中國政府要香港「人心回歸」,但採用的方法卻往往最不得人心,更使香港人,尤其青年人的國族認同感下降。

中國政府對港形勢的誤判並非偶然,而是一直以來對港政策偏狹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在大陸掌政後,對香港「長期打算,充份利用」,僅將香港視為中國在冷戰格局下的戰略棋子;在過渡期至今,中國政府一直強調香港為經濟城市,同時以大量政治工程試圖將香港「非政治化」。這些政治工程,一或利誘(例如CEPA和自由行),一或推動民族主義(例如上述的國民教育,以及最近將「雨傘運動」描繪成外國勢力控制的顏色革命等)。然而,雨傘運動正好揭示了新一代的香港人一方面不認同政權的民族觀,也不在意中國對香港的所謂「經濟好處」;這些經濟好處,反而是激發港人身份認同的催化劑。特區政府最近將青年追求民主普選歸咎於其物質生活問題,不單將問題錯置,更無疑是火上加油。學聯在大專生罷課提出「命運自主」,正反映了年青一代的香港人不甘日後的經濟和政治生活,淪為中國大陸政經附庸;面對拒絕真普選的政權,只會更抗拒香港和中國大陸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融合。

中國政府愈是強硬(例如堅持「831」人大決議),就愈可能增加新一代以至下一代香港人對國家的離心力。就如台灣的反服貿爭議,重新激發台灣的本土意識,承傳到年青一代,更被視為令主張兩岸更緊密合作的國民黨在最近「九合一」縣市選舉慘敗的關鍵因素。短期內,如中國在普選問題上堅持強硬態度,那麼新一代的香港人將更難與中國建立互信,遑論國族認同;從長遠看,如中國依然故我,繼續推動惹人反感的民族主義工程,只會令「人心回歸」成為鏡花水月。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供稿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