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畫如江山?

期數
3770
刊登日期
2016.05.2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5 月 22 日

朋友作客杭州, 因仰慕黃公望那卷噲炙人口的《富春山居圖》的秀氣靈氣,到富春一遊,卻乘興而去敗興而返,謂真不解緣何所見景物與畫是兩回事。類似的話我不止聽過一次,都說若非此地風光徒具虛名,便是昔人閉門造車,瞎畫一氣。這話聽多了,不禁戚戚,想箇中定另有乾坤,值得一探究竟。前幾天得著機緣,便飛到杭州去,到富春江走了一遭。

少年時學畫,我的山水畫入門老師是位南宗宿耆。南宗是文人畫的主脈,師承可上溯清初四王和明代的沈石田、董其昌,再往前追溯便是元四家。黃公望是元四家之首,他法師的是宋初的董源、巨然,再往上推,譜系便要數到唐末的大詩人王維。王維的手跡如今是否存在頗成疑問,北宋山水畫大師則尚有不少真跡傳世。但那時的人寫畫多用正鋒,行筆嚴謹如篆隸,亦多用絹或矾紙,水墨則靠層層渲染而成。入元後生紙開始行時,側鋒取勢大行其道,山水畫到這時又一大變,兼工帶寫的筆法流行,於是筆墨也多了許多皴擦變化,行筆時而古拙,時而秀潤,煙雲滿紙,氣象萬千。《富春山居圖》有名的原因之一,是畫中一筆一劃,無不包含了南宗筆墨的所有淵源。史家常把它比作書道中王羲之傳世的《蘭亭序》。

我沒有對此圖下過功夫揣摸, 但因為曾花了許多光陰讓自己出手便像老師,有時偶爾觀瞻,總覺親切,很明白黃公望為何這樣畫而不那樣畫。古人常說名家筆下山水若可捫攀,但幾乎沒有一幅名作可和實景對得上號。我們也不會相信, 傳世山水畫常見的重巒叠嶂真會在現實的風景中出現,但仍會覺得美絕人寰,決不會質疑這構圖和寫法是否有問題,這便是美感和現實的距離。國畫,尤其是文人畫重意境而不一定拘泥於像真。西畫以光影為表現媒介,常畫得像照片,但這流風也只限古典時代之前。由印象派始,近代作品外觀與實景的距離也愈來愈大,例如眼下還在本港沙田文化博物館展出的莫奈作品,看得出來,作者在意的是筆劃粗獷的美感和色光對比氛圍,和實境是否相符滿不在乎。梵高屬後期印象派,作品更有濃厚的變形傾向,更不用提畢加索們了。看師輩們的寫生稿,大多不像實境。老師說:「世間只有江山如畫,哪有畫如江山?」把畫寫得像實景,從來就不是畫者的責任和興趣所在。論美感,江山定不如畫,畫分明是另一世界。但,這世界和真實的世界又是怎麼轉化的呢? 

我忽而想起,昔人把看畫叫讀畫。讀畫如讀書,有些書一讀就明,但有更多的書很不好懂,但讀懂常更有得著。由不懂到懂,轉化的關鍵是要掌握作者的思路和獨特視角。那麼, 我們可以讀懂黃公望的畫嗎?他為甚麼要這樣畫?面對著與同一條富春江的一河兩岸,他比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多看到了些甚麼?(「到富春江去讀黃公望」1)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