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與青年工人運動
(天亞社訊)在印度欽奈的會議上,一份令人震驚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每天平均有一名印度移民工在裹屍袋中被送回家。
紀念比利時賈迪恩樞機(J. Cardijn)而命名的國際賈迪恩團體,於五月五至八日在欽奈舉行以「今日賈迪恩:不平等、生態及多樣化」為題的國際會議。
羅耀拉專上學院德薩米教授會上說:「機場已被迫新增入境限制以應對大量移民湧入。」
德薩米表示,印度許多地區嚴重依賴這些移民工掙回來的匯款,凸顯這趨勢的人類成本。
另一位講者指出,迅速發展的缺點現正席捲亞洲許多地方和其他洲陸。
該國琴格阿爾帕教區尼蒂納滕主教( A . Neethinathan)在會議開幕致辭中表示:「我的直覺是不平等會一直存在。」
他說:「你們會議的主題,以及重塑教友使徒牧職來解決這些問題的計劃非常及時。」
講者提倡以生態通諭
應對環境與正義問題
耶穌會塞爾瓦拉賈神父(Selvaraj)在主題演講中, 把不平等的問題與生態聯繫一起,邀請與會者響應教宗方濟各的通諭, 回應「窮人的哭泣」和「地球的哭泣」。
他說:「原住民與漁民因大型建設項目被迫流離失所,要求合理賠償卻被拒絕時,教會和善良的人應為他們發聲。」
在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亦出現了類似問題,包括濫伐。
卡爾代因團體非洲區協調員卡貝倫(L. K a b r a n) 說:「這些導致生態問題, 很多農村人要放棄祖先的土地,前往擁擠不堪的城市尋找未來,使他們變得更加貧窮。」
工青領袖反思「城市化」
他補充: 「亞洲木材公司的破壞手法是首要問題。」
賈迪恩團體協調員魯文(Ruben)表示:「有幾個重大問題需要我們的運動在未來三年致力推動。」
他所領導的國際網絡匯聚基督徒青年成員、家庭和工人運動,以及比利時賈迪恩樞機創立的相關組織。
一九二四年, 賈迪恩樞機創立原稱為「青年職工會」的「公教職工青年會」。之後他開創公教學生青年會、公教工人運動和公教家庭運動,以及國際公教農業及農村青年運動。
他宣揚「觀察、判斷、行動」的方法,並提升勞工權利。
另一方面,魯文指出, 他們現在的角色是運用這些方法來解決現今世界出現的問題,包括不平等和生態等問題。
他說,因此他們將於二○一七至一九年推出「新五旬節」運動,主題為「應對窮人和地球的哭聲」,旨在解決這些問題。
賈迪恩主教獲任命為樞機的兩年後,即一九六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來自六十九個國家的兩百多萬年輕人為公教職工青年會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