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走過啼泣之谷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瑪十一28)
教宗方濟各所撰寫的慈悲禧年禱文,便具體而微的表達出耶穌如何把人們帶入安息之所:「你慈愛的目光,把匝凱和瑪竇從金錢的奴役中釋放出來,使罪婦和瑪達肋納不再只從受造物中尋找幸福,令伯多祿在背主後痛哭,又把天堂應許給悔改的右盜。」
匝凱和瑪竇是稅吏。他們工作的目的,無可置疑,是唯利是圖。不過,當耶穌與匝凱四目相投後,匝凱便對耶穌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路十九8) 當耶穌見到瑪竇坐在稅關那裡, 便對他說:「跟隨我 !」他便跟隨了耶穌。(參閱瑪九9)
匝凱沒有像瑪竇一樣被召叫跟隨耶穌作門徒,但可以肯定,他不會繼續稅吏的工作;至少,他不會唯利是圖。
今天,跟隨耶穌的足跡,不一定入修院修道,而是在工作崗位上,以誠實的態度,建設社會。一位任職管理階層的姊妹分享道:「每次公幹回來,上司都說我可以隨意填寫小費費用。但我對他說:實報實銷便好了。若然你滿意我工作的表現,可加我薪酬。結果,那個月我得到加薪。」
據路加福音所記述,瑪達肋納未跟隨耶穌前,曾有七個魔鬼在她身上。但當她被耶穌治好後,便成為一位淡薄有節的婦人。最後,她除了陪伴聖母瑪利亞站在十字架下外,還是第一位見證耶穌復活的人。
每個人生活的重擔是免不了,但如何生活出喜悅與平安,要視乎我們如何面對現實,如何去承行天主的聖意。我們也可能對自己曾犯的的錯誤而不能釋懷。若然後者,不妨再回味慈悲禧年禱文其中的一段:「你容許你的僕人也會陷入軟弱,好使他們對無知和犯錯的人,能感同身受,讓向他們求助的人,能體會到被天主所尋覓、眷愛和寬恕。」
今天,要到耶穌跟前來,也可以從朝拜聖體開始。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目的,無非是陪伴我們人類走過這啼泣之谷。聖保祿說:「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格後六1)
無論如何,天主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十字架都是輕省的。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