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慈悲的父親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五月十一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講解慈悲父親的形象,勉勵眾人情同手足,「慈悲如同天父」。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今天的接見活動在兩個地方舉行,因為今天可能下雨, 所以病人們在保祿六世大廳通過大屏幕與我們同在。兩個場所,卻是同一項活動。讓我們一同問候保祿六世大廳內的病人。
今天我們要談慈悲父親的比喻。比喻通過一位父親和兩個兒子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天主無止境的慈悲。
我們從結局談起,即父親心中的喜悅,他說:「我們應當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路十五23 — 24 ),父親用這番話打斷了小兒子懺悔的告白:「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 19 )。父親的心怎能受得住這樣的話,他立即把象徵兒子尊嚴的袍子、戒指和鞋還給他。耶穌並未描述一個被冒犯和忿恨的父親,一個對小兒子說「你得付出代價」的父親。不,這位父親擁抱小兒子, 慈愛地等待他。父親心中唯一的盼望就是小兒子能健康平安地回到自己身邊,這會令父親感到高興並大事慶祝。
父親迎接蕩子回頭的一幕非常感人:「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 20 )多麼慈祥的父親!父親老遠就看見了他。這意味著甚麼呢?意味著父親經常站在高處,不斷遙望遠處,看看兒子回來沒有,始終等待著。小兒子揮霍了一切,但父親依然在等待他。父親的慈悲實在美好!父親的慈悲是滿溢和無條件的,在兒子開口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當然,小兒子知錯認錯,他想說:「我犯了罪,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 」( 19 ) 然而,這些話在父親的寬恕面前已經失去了意義。小兒子從父親擁抱並親吻自己的舉動中意識到, 無論他做了甚麼,他在父親眼中永遠是兒子。耶穌的這個教導十分重要: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與我們的功勞或作為無關,只取決於天父心中的愛。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這一尊嚴,連魔鬼也不能!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這一尊嚴!
耶穌的這番話鼓勵我們永不氣餒。我想到那些掛念子女、看著子女在危險道路上愈走愈遠的父母;我想到那些有時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徒勞無益的本堂神父和要理教員; 我也想到那些自認為生活已經徹底毀滅的囚犯;想到那些作了錯誤選擇、看不到未來的人;想到所有渴求慈悲與寬恕卻覺得自己不配被寬恕的人。日子無論過得怎樣,我都不該忘記自己永遠是天主的兒女,一位愛我、在等待我回家的父親的子女。日子過得再糟糕,天主依然等待我,天主願意擁抱我,天主在等候我。
比喻中還有另一個兒子,大兒子。他也需要重新認識父親的慈悲。他常守在家裡,卻與父親截然不同!他的話缺乏溫柔:「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但你的這兒子一回來,你倒為他………」( 29 — 30 )。我們看到了「蔑視」:他從不稱呼「父親」,從不稱呼「弟弟」,只考慮自己;他以常守在父親身邊服侍父親而驕傲, 卻從未體驗到這種親近之樂。現在他抱怨父親從未給過他一隻小山羊,讓他同朋友歡宴。可憐的父親啊!一個兒子離開了他,另一個兒子雖在跟前卻從不真正親近。父親的難過與天主的難過、與耶穌的難過一樣,因為我們彼此疏遠,因為我們遠離天主,或者即使在祂跟前卻不與祂親近。
大兒子,他也需要慈悲。義人,那些自命義人的人,他們也需要慈悲。當我們懷疑自己付出如此艱辛卻得不到任何回報是否值得時,我們就和大兒子一樣了。耶穌提醒我們, 留在天父的家裡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因為可以擁有天主子女共同責任人的尊嚴。我們不能與天主「做交易」,而應跟隨那在十字架上捨棄自己,捨棄到底的耶穌。
父親對大兒子這樣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31 )。父親的邏輯是慈悲的邏輯!小兒子認為自己罪有應得,大兒子則期待他的服務能得到回報。兩兄弟互相沒有溝通,擁有不同的經歷,卻秉持一種與耶穌截然不同的邏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邏輯。這不是耶穌的邏輯,絕不是!父親的一席話徹底顛覆了這種邏輯,他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所以應當歡宴喜樂!」( 32 )父親重獲失而復得的兒子,現在可以把他交給他的哥哥!沒有弟弟,哥哥也不能被稱為「兄弟」。父親最大的喜悅就是看到他的兒子們以兄弟相稱。
兒子可以決定是否願意分享父親的喜悅,他們應該省察自己的意願,反思自己的生活觀。比喻懸而未結,我們不知道大兒子做了怎樣的決定,這對我們是一種激勵。這段福音教導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進入天父的家,分享祂的喜悅,加入慈悲與友愛的筵席。弟兄姐妹們,讓我們敞開心靈,好能「慈悲如同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