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兩名墳場工友服務廿載
服務天主教墳場二十年的沈金蓮及張三妹,主要負責場內清潔及維修工作。兩人均表示感激教會的眷顧,亦把這份工視為終身職業。
沈張二人分別於一九九二年從中國的惠州及惠東來港定居,一九九四年到跑馬地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任職清潔工人。二○○一年,沈金蓮調往柴灣的聖十字架天主教墳場,○九年她倆轉為維修小組成員,再次一起工作,前往各個天主教墳場做維修工作。
維修小組共有三人,除沈金蓮及張三妹外,另有一名男工友,三人每天穿梭於五個位於長沙灣、跑馬地、柴灣、長洲及西貢的天主教墳場:搬運、維修、樹木修剪等全部包辦。
墳場的清潔工作並不輕鬆,內裡滿布樹木,除了清除雜草、掃落葉之外,一旦遇上雨天、颱風等,便要留意渠道是否淤塞,若遇倒樹便要立刻清理。
傳統中國人對墳場一般感到忌諱,但她們從不感到害怕,只以平常心看待。沈金蓮說:「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沒有甚麼好害怕,只要憑良心做事便可。」
育有一子一女的沈金蓮,在幼女還未滿兩歲時便在朋友介紹下到墳場工作,最初遭丈夫反對,即使工作初期仍未適應,也不敢說給丈夫聽,「工作時常被蚊叮,皮膚痕癢弄到整晚睡不著,工作操勞令我全身痠痛。」後來她找到方法保護自己,漸漸習慣下來。
同事之間的人情味更令沈愛惜這份工作。入職後不久,她和家人便由木屋遷進柴灣墳場的宿舍,直至另找居所才遷出。每當孩子身體不適時,得到主管體諒,讓她回家照顧子女,「這是我在港的第一份工作,同事從上到下也待我很好,不然不會做到現在。」
至於張三妹,她大部份時間在跑馬地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工作,她表示來港最初幾年寄居在親戚家,後來搬到哥連臣角附近的木屋,「每天日出後太陽直射屋內,下雨天木屋會滲水。」直至她覓得墳場工作,上司得悉她的情況後容許她與丈夫,以及三名子女住進跑馬地墳場宿舍,五年後才搬離。
張三妹說:「我不識字,惟有從事勞動工作,但怎樣也沒想過能有屋住,很感激教會令我得到安穩的生活;工作環境亦很好,大家平日有商有量,感覺有如家一樣。」
即使工作較為操重,二人也不嫌辛苦,還笑說:「工作有如天天做運動。」她們表示工作很愉快,樂意繼續服務直至退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