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關係的重要

期數
3772
刊登日期
2016.06.03
作者
何家怡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05 日

我近日重新發現,人與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管你有多自我中心,都蘊含著一份關係, 一份我與自我的關係。關係最主要包括人與自己、人與人,以及人與萬物的關係,我們有信仰的,就再加上人跟天主的關係。人是否健康,就取決與這些關係是否平衡及是否健康。

人與物的關係有很多種,可以是統治性的, 也可以是互相補足的;可以是服從性的,也可以是依賴性的;可以是侵略性的,也可以是迴避性的等等。人與自己的關係如何,也大概可以估計他與別人的關係。我們天主教徒,不論從聖經的教導,神學的探討,或是在堂區的團體,修院等,都會談到「愛」的關係。但如何實踐「愛」的關係,就視乎每人對愛的看法。長輩教訓子孫:「吃飯要先叫人」、「筷子不要插在碗中」等等,在長輩眼中是餐桌禮儀的承傳,是對一份價值的愛的一種表現;父母囉唆子女:「天氣冷要多穿衣服」、「過馬路要睇車」、「吃得好不好」等等,在父母眼中這不是囉唆,是愛的表達;後輩及子女或許不懂,承受不了,便根據他們各人的性格而作出反應。有的破口大罵、有的離開現場、有的忍氣吞聲,卻在肚裡咕嚕咕嚕、有的溫文有禮,不惜任何代價作「應聲蟲」等等。

建立一份和睦的相處關係確實不容易,何況要建立一份親密的關係?一份親密的關係是要付出代價,其中是要懂得溝通,而溝通需要無比的忍耐及挑戰,因為溝通不是說教,而是要聆聽對方,你表達你的意見,也能接納別人的意見。意見不同是理所當然,因為每一個人是獨特的,對事情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關係的建立不只是在於意見一致,而是在於能包容及理解對方的做事、思考及處理事物的方法的量度。對方可以接納你的意見,也可以拒絕;可以對你認同,也可以抗拒;可以對你溫柔,也可以向你發怒。關係的持久及深度,往往就在於兩個人對這些情感的互動及包容性。

有一次在輔導課中輔導員跟我說:「你好像在發怒,為何你的面容跟聲線都沒有改變?」我說:「是的,我從來都沒有真正發過怒,因為沒有人會喜歡發怒的孩子,發怒就好像等同發脾氣,且家嘈屋閉,我自己也不喜歡⋯⋯於是⋯⋯」「發怒並不代表關係破裂,其實正好代表著有一份頗深的關係,不然你也不會覺得憤怒。值得一看的是發怒的方式。要找一個你覺得可接受的方式,然而對方反應如何,那就是要冒一些風險。」

家庭及修道團體的生活,就是每日面對這些關係,「情」之所以得以建立,往往就取決於這些關係的深度及我們是否願意冒險。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