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導賞團

期數
3702
刊登日期
2015.01.3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2 月 01 日

(本報訊)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新近舉辦社區導賞團,回顧灣仔這昔日基層人士聚居之處,以及教會服務貧弱的歷史。

該中心研究助理譚敏熹一月九日對本報說,傳教士關心華人社群,尤其是最弱小的一群,並融入華人社會。

她說中心一連四個週六(最後二次於二月七日)舉辦八次導賞團,讓市民感受十九世紀華人社區的生活。

「昔日,華人是灣仔最弱勢的社群。」譚敏熹說,皇后大道中附近是最原先的海岸線,基層華人包括水手和妓女均居於灣仔海傍,居住環境不佳,華人領袖為他們興建診所,也為小孩興建義學,與此同時,女修會到來服務婦女,包括傷殘者,並讓她們學會一技之長去謀生。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最先服務灣仔,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後來接手。」這位嘉諾撒會灣仔屬校舊生說,聖保祿修女曾在李節街至晏打街一帶興建了一座院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到來後,亦興建院舍服務聾人和盲人。

導賞團前半部分先講述十九世紀灣仔社會的華洋處境,帶出天主教在該區從事慈善事業的背景,路線從石水渠街這昔日華人社區開始,走到春園街等洋人聚居點,途經具備多重社會功能的華人廟宇。

後半部分介紹華人社區及教會在十九世紀如何服務貧苦大眾,即聖保祿女修會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工作,參加者走到聖佛蘭士街一帶,認識修會及堂區的歷史,並考察李節街公園的修會院舍舊址。這項導賞活動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

該中心為預備導賞內容,組織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詹秀璉修女一月九日稱,修會一直為青年擔當「善牧」的工作,透過教育等途徑服務貧窮弱小者,而隨著社會環境轉變,她們亦繼續在教育工作上陪伴青年,尤其是面對家庭和成長困難的一群。

詹修女曾在修會的灣仔區屬校服務,也從事特殊教育去服務聽障青少年,現為修會管理檔案,她說有幸曾服務灣仔,也透過文獻體會前人的大愛:「修女以愛心為『妹仔』提供教育,幫助婦女投入社會。修會二十世紀初把服務擴展到更闊範疇。」(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