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錦棠泰澤修道卅六載

期數
3668
刊登日期
2014.06.06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6 月 08 日

泰澤團體的修士何錦棠,自三十六年前在香港回應修道召叫後,便一直留在法國泰澤,每天與來訪的普世青年一起祈禱、誦唱聖詠,祈求共融合一。

生於香港的何錦棠在公教家庭中成長,一直在天主教學校念書,畢業後從事廣告工作,後來遠赴歐洲四處朝聖。

他的聖召歷程,始於踏出社會工作之後,他雖沒有聽到天主向他突如其來的說話,內心卻一直嚮往跟隨上主的生活,但對如何尋找聖召方向並不清晰,「當時我常祈禱向天主說:我願意遵從你的旨意,但請你讓我知道應作的是甚麼吧!」

當年近三個月的朝聖旅程中,他走訪多個教會團體,在不同的地方朝聖、祈禱,從尼泊爾、印度北部一直走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又到意大利、羅馬、亞西西、法國等地。

當他到達法國一個天主教團體時,他計劃下一站要到泰澤,卻不懂怎樣前往,幸好得到神父的帶領,他順利抵達泰澤避靜,「就在泰澤避靜的第三天,我在禱告中知道天主要我以這種形式服侍祂。」一九七八年,何錦棠加入了泰澤團體過修道生活。

七十年代的泰澤,前來體驗生活的各地青年絡繹不絕,每天三次祈禱,誦唱聖詠,「修士們和青年以歌聲讚頌天主,我們要接待來訪者,同時也要工作以維持生活。」

說到以歌聲頌讚天主,何錦棠最喜歡《何處有仁》這首短誦,其實「泰澤祈禱」,是修士依據聖言譜成歌詠祈禱,內容簡易、不斷重覆,因此極易上口,《何處有仁》帶出「何處有仁、何處有愛、天主必常在。」他說:「所有人也被天主所愛,很有意思。」

他把泰澤歌詠的原文譯成粵語版本,如《何處有仁》、《不再有憂慮》等。他認為青年能以母語唱出,更能增加祈禱的功效。

早年何修士在泰澤生活時,會到團體的工場,製作陶瓷器皿、小型十字架等。近年他會寫中文書法,如以「平安、喜樂」為題,背面配以合適的聖經金句,好些香港青年前往泰澤時看到他的中文書法均倍感親切。

他形容泰澤的團體生活尤如普世教會的縮影,時至今天修士來自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包括歐洲、非洲、美洲、亞洲的兄弟,至於來自亞洲地區的,已由兩人增至七人。」

在泰澤修道三十六年,何修士與無數的青年透過祈禱、分享、工作,不少人在此更新了個人的信仰,「數千名青年一起祈禱、一起默靜、一起唱歌,彼此不論背景、文化,只單純地面向天主,真是很難得。」他知道有不少青年從泰澤返回自己的地方後加入了修會;或是把泰澤經驗在所屬堂區傳揚。

明年是泰澤團體成立七十五周年,院長艾樂思(Alois)以「在所有愛基督的人當中尋求可見的共融」為題,向各地青年作出了四項建議,何修士亦趁是次留港期間與本港青年作是項分享。他說,「泰澤修士每到不同的地方,都希望在當地與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教會的人士一起祈禱,帶出教會合一、共融的信息。事實上,能夠一起讚美上主已是一件美事。」

回想他一九七七年到歐洲朝聖時為何會出現「泰澤」這一站,他說,原本他並不認識泰澤團體,剛巧該年年尾泰澤團體創辦人羅哲修士來港,一位修女邀請他與羅哲見面,一起祈禱,但他要到歐洲朝聖而推辭,小姊妹便給他法國泰澤的地址,著他到當地探訪。當時他沒有想到,這團體會成為他終身修道的地方。(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