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子非魚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在其中一場電影會放映完畢後,竟有觀眾對導演黃肇邦說:「唔夠慘」!試問這位並非住在劏房的觀眾,又焉知魚之苦呢?!或許,香港就是有太多這類何不食肉糜的人冷眼旁觀,致使本港的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
由奧斯卡最佳短篇紀錄片獎得主楊紫燁監製,伊力盧馬御用剪接師Mary Stephen擔任顧問,年輕導演黃肇邦拍攝的本土紀錄片《子非魚》,前後籌備和製作接近三年。電影紀錄了鮮魚行學校一班活在貧窮線下的小學生的生活,故事圍繞班中成續優異的佘偉豪和他的好朋友,在嬉笑背後承受著非一般的經濟和家庭壓力: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靠微薄的綜緩維生,所住的板間房曾面臨騷擾;有的是新移民,仍在學習適應……這些孩子親述面對貧窮和各種家庭問題的感受。電影從小孩子的眼睛出發,透過他們天真無邪的對答反映出他們如何從日常觀察、媒體報導等認識自己無力控制的成人世界和社會問題。
香港出生的佘偉豪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是內地人,同住不足一百尺的「劏房」。片中沒有交代偉豪父親的去向,要不是本片,偉豪也不曾問一句母親有關父親的事。中港婚姻大多老夫少妻,過往有不少個案是妻兒來港團聚後,方才發覺雙方性格不合,因而離異;更可悲的是有些妻兒來港不久,年邁的丈夫便去世,寡婦便要獨自承擔養兒育女的責任。
每當偉豪的母親要返回內地「續証」,他就被交托給黃俊修的家庭照顧。這種「互相照顧」的經歷,在班上比比皆是。不少內地家長,因為著子女的前途,而舉家移居香港,生活在狹窄的房間。面對成長環境的改變,又要重新適應學業和認識新朋友,這種「投資」是否值得?這又是否孩子們的真正需要?
鮮魚行學校的梁校長經常家訪,訓勉學生努力讀書,提醒他們讀書便能脫貧,升學便能改寫命運。但這些學童的學習及居住環境也相當惡劣,他們就是連明天還會在這裡上學,是否已經遷往他區也未能知曉,更遑論是那遙不可及的夢想了。更加諷刺的是學校舉行的貧富宴,本是要讓他們體驗窮人的困苦。不過對於大部份學生而言,他們不是每天也活在貧窮當中,還用這個貧富宴來提醒嗎?
本片先後入選台北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及第十屆香港亞洲電影節,並獲提名入選「亞洲新導演獎」。
問題研習:
- 你認為你自己是生活在貧窮線下嗎?你又有沒有同學是在這些赤貧家庭下成長?你認為貧窮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甚麼影響?
- 你認為政府及社會各界對這類家庭的支援足夠嗎?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甚或協助他們脫貧呢?
教會指引及其他參考資料
- 《天主教教理》2439-40, 2443-49, 2462-63
- 《政府公布香港首條貧窮線》,香港政府新聞網,2013年9月28日。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health/html/2013/09/20130927_191059.shtml
- 《「貧窮線」的制定及貧窮情況的分析》,扶貧委員會高峰會,2013年9月28日。http://www.povertyrelief.gov.hk/pdf/analysis_chi.pdf
電影放映詳情請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FishStoryTheFilm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片長7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