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管他紙本或屏幕?
期數
3713
刊登日期
2015.04.17
作者
方比奧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19 日
四月二十三日「世界閱讀日」前夕,還想再談閱讀。
資訊科技與流動裝置普及,一句「Go Mobile」,傳統書銷情應聲而下。台灣的國家圖書館本年初發表的「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便顯示了在這個出版與閱讀風氣相對蓬勃的華人社會中,出版業所面對的困難。這是老課題。行業連續五年衰退,意味客戶(讀者)減少。
走上街頭,不難看到人們——不論青年人或還衣著整齊的上班族—— 都看著手機。看著⋯⋯看著。
盛載內容的媒體變了,但人們還是看著。在香港明愛或遊樂場協會近年的兩次調查也印證了本地青少年電子閱讀風氣颷升的趨勢。
當然,在手機短片(每秒三十格畫面)和傳統印刷每分鐘讀一兩版之間,不無差異。快,感官刺激,也突破平面的限制;慢,發揮想像,也有空間沉澱。當中同樣是信息傳遞的過程。
在這裡,與青年人談談昔日在大學校園流行過的一本書,談書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H o w to Read a Book,作者是Mortimer Adler),當中談及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還有如何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如何較持平地評論該書,以至閱讀不同類型書本(故事書、社會科學書、哲學書、科學書等)。
重提這本書,當然明白事隔數十年間社會的變遷(包括學習方法與主要教育理論的轉變),但書中論及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小工具, 仍有相當參考價值。
青年現今學習的日程當然繁忙,但那怕是一段車程仍可閱讀,可以透過手機選一個有質素的網站,也可以帶備一本小書。
還有校內的圖書館,政府的分區公共圖書館、社區的小型圖書館,都可以有相當的藏書可閱。
有餘閒,當然可以抽出時間專心閱讀; 看似忙碌,亦可在每天的轉接時間(乘車、飯後,睡前)看五至十分鐘,累積下來,終可讀到相當的內容。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