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分一杯羹
藝壇盛事之一的「香港國際藝術展」,每年五月都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二○○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引發經濟危機,投資者對金融投資失去信心,轉投向藝術品投資,因而首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就此誕生,而且令人有喜出望外的成功。隨後,香港國際藝術展蓬勃發展,吸引了各國畫廊每年都紛紛到這個彈丸之地參展,在會場內擺放了不同類型的當代藝術展品,為香港藝壇增添一頁國際光輝。
這些年來,國際藝術展的盛況,無可置疑,香港成為國際級藝術中心呼聲甚高,特別是最近兩年,香港國際藝術展已被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收購。巴塞爾藝術展被譽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每年聚集全球三百多家頂尖世界級藝廊參與展出,把卓越優秀藝術品帶來展場,刺激觀眾眼球。全球只有三個地方舉行巴塞爾藝術展:第一是瑞士,第二是美國,第三是香港。
為甚麼香港在國際藝術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最主要原因是「錢銀作怪」,各個世界經濟體戶都虎視中國市場這個美味的「百寶羹」。這些國際級畫廊策展人參展目的一定是美其名說:國際藝術界交流及會面的地方、給新晉藝術家成名機會、推廣藝術教育等。其實「偽術」背後是想在「百寶羹」裡分一杯羹,賺取名利的神糧,自是必然。
香港能成為亞洲區首個聞名於世的藝術市場,主要因素是有「免稅天堂」的支撐,相比其他亞洲國家,香港藝術品買賣是零稅率;再加上中西文化融合、法律制度健全、運輸物流配套完善、成熟的資訊技術,而且擁有背靠中國的優良地理位置。中國當代藝術得到全球垂青,竄紅於國際藝術市場,加上中國藝術收藏家有顯著增加,有助市場發展。
剛過去的香港區巴塞爾藝術展,挪去我不少腳力,要用上兩天才勉勉強強行畢整個展場,走馬看花般怱怱一瞥。展場裡除了有來自卅九個地區二百多間畫廊參展外,也有很多世界各地的觀眾慕名而來,他們在視覺交流上「分一杯羹」,每件藝術品爭妍鬥豔,爭相與不同種族的人類眼球投射互相對望的波光,最重要是有人肯「出價」收留作品,好使它們有棲息之處,提升藝術名氣。
可悲的是,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往往比人更尊貴,人只不過是藝術品的工具。富有的人寧願以天價競投一件名作,也不願與窮人分享一碗小小的「百寶羹」,這種追求名利、滿足虛榮的心態,與弱肉強食的霸道行為沒有兩樣。
耶穌教導我們:「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 。」(瑪十8)我們所得到的,不論是食物、衣服、時間,甚至是心靈上的食糧,應該與有需要的人共享,正如天主創造世界給我們享用,沒有富者和貧者之分,在天主眼中人人平等,人人可以在祂的恩寵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