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完成柱廊復修

期數
3672
刊登日期
2014.07.04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06 日

(本報特譯╱天美社訊)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以其柱廊聞名,它猶如兩隻伸開的手臂,象徵羅馬教會擁抱全人類,而柱廊已趕及於兩教宗四月二十七日封聖前完成復修。

整個復修工程原先預計於剛過去的復活節、數以百萬信眾到羅馬參與若望廿三世及若望保祿二世封聖禮之前竣工,最後提早於二月完成。工程人員自二○○八年十一月起動工,造價大概一千四百萬歐羅(約港幣一億五千萬元),僱用了六十名修復員及三十位工人。

復修工作包括清潔柱廊所有表面,檢查、鞏固並強化不牢固及危險的突出範圍及雕塑,並加裝有保護性能及穩固的裝置去確保將來能妥善保存。

柱廊佔四萬四千立方公尺,共二百八十四條圓柱及一百四十尊雕像,由貝尼尼(G. L. Bernini)設計,並經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 Chigi)落實興建,整項工程從一六五六年至七三年展開,不消二十年便完成。

柱廊上的雕像尤如點綴廣場的皇冠,白色石灰岩製造的雕塑映照天空及雲朵,因應每時每季轉變顏色。雕像都是歷代聖人聖女、殉道者、教會聖師及修會會祖等,他們是天主教會在天上的軍隊,代表悠遠及勝利的教會。

另外,梵蒂岡自一九九九年起善用聖伯多祿大殿外部的空地,放置雕像。但雕像有其規限,一如以往必須是聖人,亦需要有人去承擔雕像約二十五萬美元(大概港幣一百九十萬)的成本;雕像尺寸及設計亦須先得到核准,並用意大利卡拉拉(Carrara)的大理石製造。

羅馬的兩個地標象徵著不同歷史及命運——第一個是代表古時傳統榮耀及權威的競技場,另一個就是代表著普世教會的聖伯多祿廣場柱廊,每位到羅馬的遊人都會參觀這兩處地方。柱廊已復修妥當,惟競技場的復修工作卻仍因著不同的爭議而延誤。

來源:羅馬觀察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