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文明及其不滿

期數
3774
刊登日期
2016.06.1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19 日

我有個世姪女, 家道小康, 放洋歸來, 做事和婚姻都不俗,卻一直不快樂,要看心理醫生,前幾天來我家閒聊,說:「我現在才知道,主宰自己的那個『我』常不是真的『我』,『我』要實現的願望原是爸媽的願望。而他們的願望其實只是令一般人艷羡的願望。我們從小接受的那一套也常被現實一戳就破,美好憧憬常不堪一擊,令人討厭的負面東西卻觸目皆是,既無能力擺脫,想另尋出路,便免不了和大多數人(包括家人)衝突,最難受的不是挨罵,而是自覺辜負了家人的期望,心理症候也隨之而來……我曾夜夜無眠,後來終於想通了:你要好好活,唯有掙脫以前這世道給你塑造的那個殼,掙脫那個虛假的『我』,活出自己來。」

我深有同感。由是想起佛洛伊德死後才問世的那本《文明及其不滿》,說自人進入「文明生活」,為求群體共生共榮,自小即須承受文明規範的塑造和壓迫。壓迫表現為有許多規條要遵守,但更多時會表現為善意的期望,甚至三姑六婆人云亦云的輿論審判,其實是培訓人人循規蹈矩,適應集體生活以求「社會化」,於是亦必發生「文明及其不滿」。不滿者何?當然是對文明、對這壓迫體系的不滿。文明生活本來就以壓抑每個人的本能和個性為代價,這壓迫體系又是那麼綿密巨大,自雙親以迄,群體、社會、國家等無一不可能成為執行者。而凡是社會,哪怕是原始部族或猿猴群體,從存在的第一天起,便免不了有人管治,有人被管治,於是離不開壓迫,也免不了好些人可從「社會的公僕變成社會的主人」。但社會愈文明,便愈標榜「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好讓人人心悅誠服。但針無兩頭利,弱者亦必據理反問:「凡是合理的,為何就不該存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滿」必發生,動盪亦由此而來。

佛洛伊德那本書的標題,也有譯作《文明的缺憾》的。說到「缺憾」,在我們的世界,有教養的家庭常認為,孩子都該在充滿溫情的呵護中長大,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常與啟蒙及自由主義一脈相承,一方面咸信人性善良,明天會更好的離地理想主義,另一面卻把教育當成人生名利競賽的入場券,家長都害怕子女輸在起跑線。我們從沒教孩子學會對種種黑暗勢力正視和省悟,不讓他們知道這世界總有缺陷,不可能圓滿,也無人是完美的。儒家認為不論成德多麼艱難,人仍有體現至善,變成完人的可能,於是政治權力就該交在聖賢手裡,弱者便只可能永遠盼望有個仁君從天而降而坐等閹割。基督信仰則認為人有原罪,靠自己的努力和神的恩寵可以得救,但永遠無法變得完美無缺。對人性陰暗面的正視自然會引致對權力的罪惡性自覺防範,這觀念是現代西方文明主張以制度來防止權力腐化的基石。若我們一早就讓小孩知道這世界並非伊甸園,但正道和美善定在人間,人該純良如鴿, 機敏若蛇。為人父母者也別助紂為虐,不把連自家也實現不了的虛幻願望強加給孩子,讓他們活出自我特色,是否會少些不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