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辭】愛是抗爭的原動力
八十二歲的婆婆坐在夏愨道的石壆上等待警方清場,身邊的女同學怕婆婆有危險,勸她離開,勸到哭了,婆婆反勸她走︰「你被拉了就返不到學,我不用做功課。」這一幕一直無法忘記,是因為兩代人以愛相待,回應有形與無形的暴力。愛是抗爭的原動力,強而有感染力。
佔領運動在沒有預期,又超出每個人的想像下,持續了七十九天,它是香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抗爭運動,以年輕人為主,而又是跨世代的,有很多東西需要總結、檢視,這需要時間沉澱。此時下筆,的確千頭萬緒,這可能源於「撕裂」二字。政改問題就如震央,裂痕深入到社會每個角落。
最大的裂痕來自北京與香港,中央政府把政改看成是國家安全問題,是主權的問題,看到「命運自主」就覺得香港人想奪權,頑固傲慢到不留半點空間,結果人心回歸不了,連下一代都失掉。香港人要爭取普選,亦似乎欠缺對一國的理解,至少對這對手的歷史與招數不夠認識,結果被冷處理,被拖延。
另一條裂痕來自佔中與反佔中,反佔領人士多次到佔領區指罵甚至推撞學生、拆路障,學生落區擺街站亦被包圍,社會變得情緒化,矛頭直指佔領,連政改作為最關鍵的議題都失去焦點。此外,裂痕亦在警民關係中出現,佔領期間警方的執法和使用武力的方式備受爭議,這邊廂亦有部分示威者出言挑釁,警民關係的惡化,失去互信自非社會之福。
至於佔領陣營,同樣出現了令人擔心的現象。很多同學為了參與佔領運動,和父母不和起來,我在佔領區碰到一些中學生,他們不理父母的反對和憂慮,堅持參與,甚至連家也不回。當然父母在擔心孩子的安危和學業時,亦未必有嘗試去理解年輕人的看法,結果裂痕在兩代之間出現了。
組織者呢?學聯和學民思潮、佔中三子以至泛民,大家都致力爭取真普選,目標一致,但可惜步伐並不齊整。其實因著世代與背景的不同,組織者對形勢的評估、策略的應對都會不一樣,這是自然的,只要彼此開誠佈公地商討,分歧是可望減少的。不過在佔領期間,我們看見組織者的限制,年輕組織者未必把上一代的意見聽得入耳,上一代亦會覺得同學不夠踏實,以致彼此互信不足,例如在佔領區內搞公投、學生上北京、辭職公投、行動升級等策略,都未有充足的討論與共識,這在在影響了彼此合作,以致在整場運動中的領導能力。
七十九天過去了,整個運動給予香港人一個全新的經驗,而香港人亦深切領教了當權者那傲慢與麻木的「高招」。佔領暫告一段落但運動未完,組織者的種種局限和進退失據是一個學習過程,裂痕需要修補,就由自家開始,日後如何重新在社區建立民意基礎,如何繼續真普選是漫長的。
下筆至此,銅鑼灣正在清場,又看見年邁九旬的黃伯和吳伯了,他們泰然地守著、等拉,他們身體力行地愛這城市,愛下一代,為民主去到幾盡?他們身上有答案。人潮流動如水,佔領人心,愛作感召,一切裂痕都有望修補的。
•本欄文章原稿,見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網頁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