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社與交談

期數
3692
刊登日期
2014.11.2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1 月 23 日

執筆時,為爭取普選而起、歷時五十二日的雨傘運動仍然持續,它大大改變了往後本地社會和政治發展的方向。

香港人要求普選多年,基本法承諾了,但港人在此路上卻屢受挫折,尤其是近年香港社會秉持的核心價值時受衝擊,故此在當局九月二十八日施放催淚彈後,一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便爆發起來。

九二八事件、請願人士受滋擾、甚至遇滋擾後再受當局不公平對待,這都令請願行動一發難收。在雨傘運動前一直提倡以公民抗命爭取普選的「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發起人,也表示局勢發展超出所料。

誠然,應否以佔領作為公民抗命的表達、公民提名是否唯一的無篩選方案、佔領行動曠持日久應如何發展下去,這些都是可供討論的──甚或引來爭論。

但在這些爭論背後,我們要提出兩點,一是天主教徒、特別是青年教徒對這場運動的關懷;二是教會團體內的交談對話。

去年社會出現佔領中環的討論後,教區七月發表呼籲文,表明教會支持民主體制;又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透過交談對話來消除導致公民抗命的因素,並落實真正普選特首的制度,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

呼籲文貫徹了教會的社會訓導,也和應了本地教會近年著力推動教徒先知角色的努力。二○○○年教區會議對關社工作中先知角色的肯定、堂區關社支援小組的成立、以至近年不同團體推廣天主教社會訓導,這都鼓勵教徒更關心香港社會的發展。

在這次雨傘運動中,不少信徒自發為香港社會祈禱,或在衝突與請願現場傳遞和平的信息、又或以祈禱去促進修和。公教大專青年、青年教徒自發組織祈禱聚會,這種關懷與參與,值得肯定。

第二點要提出的,關乎交談。觀乎教會歷史,或有教徒誤把信仰秉持真理等同為「唯我獨尊」,但隨著信仰反思,更多信徒明白宣講與交談也是教會的使命。

這種交談的態度,要對話雙方不斷認識自身信念,但同時亦願意盡可能放下偏執和固有視角,然後聆聽對方,願意了解對方的立場和信念。這是一個互動和彼此豐富的過程,不是輸贏博弈,而是透過對話互相堅固,一起成長,幫助社會凝聚共識,尋求公益。

若說這次雨傘運動帶來團體中的爭拗、特別在教會團體,我們期望各方多以同理心表達意見的同時,也要指出,多元社會中總會有不同意見,惟可透過交談去把這些爭拗轉化為團體成長的養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