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牧民委員會25周年

期數
3775
刊登日期
2016.06.24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26 日

( 本報特稿)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今年慶祝成立二十五周年,委員會推動牧靈工作以回應本地醫療服務發展的同時,亦培育同工、義工去關心病人及其家屬的心靈需要。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目前在約三十間醫院內設有天主教牧靈部,牧靈工作者聆聽病人的心聲、關心他們及其家人的困難;委員會同時組織牧靈義工探望病人,並與各醫院合作加強病人的支援網絡。

昔日不少修道人擔當醫院牧靈工作的先驅,尤其是受過醫務訓練的修女。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後,聘請及培訓牧靈工作者,致力把牧靈服務推廣到各區醫院;委員會同時與醫護合作,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照顧。二○○○年, 委員會更於明愛醫院正式成立辦事處。

截至本年初, 委員會有三十九位同工(三位是修女),其中三十二位是牧靈工作者;義工則有二百五十四位,其中一百一十四位定期到醫院探訪病人。

開展連串銀禧活動

委員會於本年慶祝銀禧之際開展連串活動,讓教會內外人士認識他們的服務,包括剛於四月底舉行的步行籌款; 並計劃稍後舉辦研討會,邀請專業人士及不同宗教人員分享如何推動全人照顧。

醫院牧民委員會執行幹事梁麗桃與同工五月六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委員會在不同醫院派駐牧靈工作者, 到病房關心病人及其家人的需要。

梁麗桃說, 除了牧靈工作者外,醫院牧民委員會三百多位義工亦會在牧靈工作者帶領下到病房關懷病人。她指平日的探訪時間內,每間醫院平均會有四至五位牧靈義工服務,義工會透過信仰培育裝備自己,並定期接受培訓,更新對保護病人私隱、預防感染、保障工業安全的知識。

梁指委員會每年開辦一次牧靈義工培訓,每次三十至四十人;小規模的培訓則每次十人參加。

此外, 她肯定堂區投入醫院牧民工作的貢獻: 「神父除推動堂區服務病人外,也支援醫院的教徒醫護人員,凝聚他們以建立合作關係,這樣醫護可直接轉介病人,讓我們能提供即時關懷。」

委員會亦致力培訓新的牧靈工作者,故此定期舉辦臨床牧靈培訓課程(CPE課程)發展。梁麗桃指他們正培訓三位導師,兩人可望今年或明年學成,另一人獲派到菲律賓受訓;委員會於去年邀請菲國專門人員來港提供培訓,讓本地課程能與當地培訓機構掛勾。該課程每年開設三班,每班培訓五至七人,共二十多位學生。

培訓牧靈工作者

梁麗桃表示,隨著醫院牧靈工作者的專業認受程度提高,醫院會給予他們「榮譽院牧」名銜,視他們為醫院團隊成員,而不同宗教醫牧需要修讀相關宗教課程、臨床牧靈培訓課及正式受聘於宗教機構。

談到近年的牧靈服務發展,她指近年醫療服務轉營, 日間醫療服務比例增加,醫院牧靈工作及義工服務須配合轉變。他們希望配合社會需要,思考醫院牧靈工作方向,並帶動義工服務去適應新的醫療發展。

她指新設的北大嶼山醫院亦有派駐牧靈工作者; 而啟德醫院、啟德的香港兒童醫院、天水圍醫院將相繼落成,加上廣華醫院即將重建,都會增加牧靈工作需要。

日間服務需求增加

對於回應醫療服務發展,牧靈部新界西綜合分區負責人印菊紅五月六日表示社區支援需求愈來愈大,牧靈部與堂區須加強支援,如提供培育配套;醫院內則希望可以招募能在平日服務的義工,於日間探訪病人。

她以新界區為例,指其人口密度增加及專科需要配套支援,讓牧靈工作有更大服務空間,故牧靈部及醫院所屬堂區須招募更多人手。

葛量洪醫院及黃竹坑醫院的牧靈工作者袁小咪五月六日說,醫院牧靈義工是他們的「得力助手」,而每次探訪後義工會交流經驗, 亦可以藉此培育信徒。「我們定期舉辦義工訓練班,雖然未必每位學員都會投入探訪,但他們能學會聆聽、不判斷,這亦有助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牧靈工作促進成長

談到牧靈工作上的成長,印菊紅說當他們面對突發事件時,需要堅強的心理質素與應變能力,「感恩的是自己能偕同天主一起服務,感受到聖神如何透過我們支援病人,若我們體會到天主臨在,便會更有力,關顧亦更順利」。

她慶幸無論病人有否信仰,都樂意分享內心故事, 好些更於接受心理疏導和安慰後無憾地離開人世。「這經驗強化了我,使我更有力去關心他們。我探望過的病人也因此體會到生命的寶貴價值」。

袁小咪說這份服務拉近她與天主的關係,「以前自己只是參與彌撒的教友,現在學會依賴天主」,並學懂無條件地去愛。「病人於臨終時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我們需要將之疏理並處理他們與家人的關係;當病者與家人關係和諧,心靈才會平安」。

她又表示醫院牧靈服務能讓病人學習面對生命, 擁抱當中的好與壞:「我學會把每一天都視為『最後一日』,更珍惜家人。而病人的回應幫助我們更好地關顧他人。」

袁氏同時亦與醫護人員及牧靈工作組織信仰小團體組成「心靈綠洲」,成員透過每週聚會去分擔彼此的困擾與難題。

此外, 為慶祝成立二十五周年,委員會將於稍後舉行重聚日和義工日。(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