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跟隨基督

期數
3775
刊登日期
2016.06.24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6 月 26 日

在過去的數十年內,教會不斷自我反省,為能革新整個信仰團體,藉此加強與主耶穌的關係。綜觀當今教會的情況,其中較大挑戰的是教友對信仰的重視。這不單是主日參與彌撒的習慣,而是有否將福音價值視為生活的中心,以此作為辨別、選擇的前提 !當世俗事務與屬靈生活有衝突的時候,教友如可取得平衡,也是值得關注的培訓。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門徒們在面對挑戰時所作的選擇,是一種世俗的選擇、是被拒絕時的憤怒:「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毁他們嗎?」(路九54 )同時, 這也是門徒對撒瑪黎雅人的偏見。但是,這份偏見將會面對一份尖銳的挑戰;因為,主耶穌將藉著「善心的撒瑪黎雅人」作為「款待」及「哀矜」的模範,從而改變門徒的態度。門徒們所面對的困難也是我們經常面對的挑戰:當我們打開心窩時,我們面前的空間也就擴闊了,我們的忍耐及包容能力也提高了!主耶穌對門徒的斥責,就是對他們相反福音價值的行為作出評價(路九55 )。主耶穌藉此向門徒作出了一些必須的訓言:「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九58 )。在如此的境況下,主耶穌邀請門徒們跟隨祂:「你跟隨我吧!」(路九59 )跟隨主耶穌並不是追求富貴、安逸;反之,會面對拒絕、捨棄、甚至沒有立足的地方!如此,為甚麼仍要跟隨祂? 

主耶穌清楚地指出跟隨祂的目的:「至於你,你要去宣傳天主的國」(路九60 ),這是作門徒的條件。主耶穌在開始傳教生活的時候,已經將天國來臨的境況清楚地展現出來:「⋯⋯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四18 )。這是一份愛情的交付,將自己委身於改變現況的挑戰中!在這種非擁有而付出的情況,人總有一些推辭或拒絕的理由:「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主,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路九59 , 61 )。試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對傳福音的使命?這使命不單止在於活動上,卻在於我們生活的見證!當我們面對社會不同意見、不同意識形態時,會否勇敢地為正義作見證,指出不合理、不公義的缺點,而提供合乎福音及教會訓導的可能性。我們會否因為懼怕而畏縮?或為追求安穩而放棄公理?

然而,主耶穌卻對這些推辭及拒絕的理由給予另一個方向的答覆:「手扶着犂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路九62 )。為當地文化,農夫就是那些駕馭著逕直的田畦,在田裏專注工作的人;因此,若他扶犂而往後看的時候,他或許會破壞了早前的工作,故實在不宜!故此,主耶穌以這例子鼓勵這些希望跟隨祂的人,使他們能專心致志,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事實上,作為基督徒,我們在實踐福音生活時亦免不了受環境、朋輩、價值的影響, 未必能將信仰放在生活的首位、或將信仰成為工具,為能達到一些人性的要求。如此,我們便未能真正明白信仰是甚麼?信仰是一份與主「親密」的關係、是一種互愛的交換。在這愛情的交換中,我們具體而真實地體會到生命的歸宿,也就是在愛內分享天主至高的美善。因此,為能達到這層次,信眾需要放棄一切障礙:物質的、精神的,為能進入這終極的幸福。「手扶着犂而往後看」便是那種欲捨難離的心態,要放棄眼前擁有的又不甘心、對所渴望的未來又沒有把握,內心忐忑不安!但主耶穌卻為我們打開這個困局,祂確定地指出進入天國的要求,為使我們得到幸福:手扶着犂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若你願意有份於天國;便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然後去宣揚天主的國。事實上,在福音中沒有記載的就是這個信息: 「若你願意有分於天國」!這個遺漏便成為了我們積極回應的空間:我是否有如此熱切的渴望?若真如此,我必然願意排除障礙,為能達到目標,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 「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斐三13 — 14 )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