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博物館之友擬港設分部

期數
3696
刊登日期
2014.12.19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2 月 21 日

聖誕是重溫聖子降生的時刻,歷代藝術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創作,呈現宗教之美,讓更多人透過美去親近創造者。聖誕節期看到有關裝飾和藝術品的時候,實可感受其中聖嬰帶來的信息。

梵蒂岡博物館之友有意在亞洲設分部,目前的籌備工作在香港和亞洲進行。

梵蒂岡博物館之友國際協調主任海度神父(Mark Haydu)早前訪港時指出,博物館之友目前主要在美國和歐洲成立,他們正在香港和新加坡籌備成立博物館之友,以加強藝術工作上的交流。

他說,成為博物館之友,可以多認識不同藏品,若然博物館之友能踏足亞洲,「為梵蒂岡和博物館也是重要的,好能進入一個文化,開展交談,也可親身認識亞洲文化的美。這是雙向的過程。」

探討來港展出藏品

博物館之友旨在協助博物館維修文物、形式包括通過財務上的捐獻;不同的支部則會舉辦相關活動,豐富成員對文物的認識。

海度神父十月下旬訪問香港,期望多了解香港教會,認識不同界別的朋友,探討合作的機遇,包括把藏品帶來香港展出。

海度說,人們都對梵蒂岡博物館的藏品感興趣,這非關乎是否天主教徒身分,他們只希望多了解這些珍藏背後的故事。

他說,在欣賞不同文化的藏品時,觀眾著重的不是其中差異,而是共通點,再從中學習。

「博物館可以成為世界的橋樑,它收集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希望人們從中找到人類中的愛與美。」海度說,這跨越宗教信仰或文化傳統:「觀眾從博物館藏品中欣賞到它們的美態。觀眾可學習的,是開放心懷,認識不同的事物。藏品便成為了文化的橋樑。」

藝術蘊含宗教靈性意味

海度神父亦談及藝術與宗教的關係。「從最先開始,藝術便具備禮儀與崇拜的意義,不論是希臘時期的、外教的以至各地原住民的藝術作品,當中都具有邁向永恒的含意,例如是洞穴雕刻有關死亡的故事,可見藝術本身具備靈性意義。」

他說教會內,從很早開始便把信仰內容化作故事雕刻在窗戶上,讓更多人,特別是低下階層明白聖經故事,這也是藉藝術品傳遞宗教內容的例子。

欣賞藝術本地化努力

對於有指基督宗教的傳播深受歐洲文化影響,海度神父提到教會人士在藝術品本地化方面的努力。他說,在梵蒂岡一眾博物館中,有一個「Ethnological」博物館,收集了十九至二十世紀期間外教人送給教宗的禮物,及傳教士送來的藝術品。神父指這些具地方色彩的藝術品,其不少創作者都希望在保持信仰基本元素下,以教外的特色去表達信仰。他承認這是教會藝術的挑戰,但內裡也反映出傳教士鍾愛當地人民,期望人們能接受福音。

協助在香港籌備博物館之友工作的薛文銘說,他在英國時已接觸此組織,有關活動豐富了他的信仰熱忱,他亦希望香港能有更多人支持博物館的工作。

梵蒂岡博物館之友目前在美國有多個支部,此外在英國、葡萄牙和摩洛哥設有分部,如香港或新加坡能成立博物館之友,將成為組織首次駐足亞洲的地方。(朗)

教宗談藝術之美善

教宗方濟各去年十月在梵蒂岡接見三百五十位梵蒂岡博物館之友時,便談及藝術的力量。

教宗向博物館之友說,梵蒂岡的藝術藏品是「人類追求靈性慾望的見證,是基督徒信德的崇高奧跡,及追求那份源於天主、成就於天主的至善至美」;意指每當人面對這些完美時,信德得形鞏固,人與天主的親密關係亦從而加深。

海度神父著作 糅合信仰與藝術

梵蒂岡博物館之友國際協調主任海度神父著有《默想梵蒂岡藝術品》(Meditations on Vatican Art,右小圖)一書,以聖依納爵的「神操」為基礎——神操藉默想及祈禱加深人與基督的關係。神操強調運用五官如視覺作感悟,要信徒想像原罪或地獄的境況;在這方面,依納爵神操確對藝術起著深遠影響。

依納爵神操原本要求參與者作一個月退省,但依照海度神父的方法只需三十天、每天半小時便能完成,尤如每天工作前到博物館參觀並祈禱,去感受那獨處的平靜。

《默》開首以生活中與主相遇為題,透過畫家拉斐爾、米高安哲羅等的作品展示出天主如何向人類啟示自己。書中先簡介藝術品的背景,附以聖經章節,再加上祈禱和反省指導以加深默想的效果。聖誕將至,此書能為讀者作出心與靈的準備。

•取自辛力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