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教育可實踐?

期數
3673
刊登日期
2014.07.1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13 日

香港教育學院六月底一項有關「學生心靈健康」調查的研究顯示,本港主流中學生及內地新來港中學生是最不快樂和心靈貧乏的群體,相反南亞裔學生無論對學習生活、居住環境、家庭及朋友方面,都是最滿意和快樂的。


問卷中同時顯示,側重學業文化、忽略心靈教育帶來的後果,是造成學生心靈貧乏、價值觀扭曲、人際關係破損和自我放棄等因素。研究員甚至認為若不正視,中學生的偏差行為及精神問題將會日趨普遍及嚴重,並建議將心靈教育和生命教育納入學校為必修的課程。


香港教育制度著重考試文化,忽視心靈教育。這情況除了歸咎於教育政策外,家長亦是箇中關鍵。今天,成長中的幼兒於學習之始,父母即培養他們著重成績、事事求勝的心態,這為孩子並非好事。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跨越希望的門檻》一書裡談到青少年牧養時認為:青少年不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階段,它同時是上智安排給人的一段時間、一份職守。又說,如果人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希望自我肯定、找到愛,在青少年的這時期,這種願望更強烈。又說,他們中要指導,他們盼望指導就在身邊。最後教宗強調,青少年們尋找天主,尋找生命的意義,尋找最後的答案「為承受永生、我該作甚麼?」(谷十17)


香港的教育制度短期內不會有改善,如何回應教宗的訓導,落實全人教育,將天主教教育理念中的真理、愛和生命的核心價值實踐於教育工作中,以抗衡考試文化的制度,是我們的當前急務。


事實上,自二○○五年起,教區每年撥款津貼學校聘請牧民助理;更於○八年,在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內聘請專人開展「支援學校牧民工作計劃」,可見教區對落實天主教教育理念的決心,可惜效果不大。縱使牧民工作者懷著抱負投身牧民助理行列,礙於學校行政難以發揮效用,校牧工作仍處於編制上可有可無的位置。


香港的天主教學校當中,中小幼及專科學校共二百六十四間,學生合共十六萬五千七百八十一人,確是個不小的數字。縱使目前無法改變現有的教育制度,仍須為下一代的幸福,在學校有限空間內找出方法推行心靈教育。校長會在行政及課程編排上,給生命倫理課一個恰當的、受重視的位置,使之成為變相的必修課嗎?甚或因此,學校可能受到家長的批評;或要面對學科成績下降的挑戰,仍會堅持?這談何容易?


然而,這些代價是值得的,因為能幫助青少年尋找天主,找到生命的意義,那才是終身受用的教導、最大的教育使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