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意傳教士王保誠晉鐸金禧

期數
3673
刊登日期
2014.07.1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7 月 13 日

「我曾面對病患,是天主叫我藉著受苦受難作見證,從病中學習接受一切,同時明白自己的軟弱。」現年七十五歲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王保誠神父,壯年時中風,他卻說病患讓他學習謙卑侍主。


現任粉嶺聖若瑟堂主任司鐸的意大利籍傳教士王保誠神父(Francesco Conte)今年晉鐸五十周年,當中四十年服務本港信徒,多年的鐸職生活,令他體會到天主以不同方式召叫人去跟隨祂。


王保誠生於意大利威尼斯,兒時與父母及兄長同住,每個主日都與哥哥在聖堂當輔祭。他笑言年輕時十分頑皮,「會追女生,試過偷吃本堂神父在花園栽種的蘿蔔,飲用神父的紅酒⋯⋯無人想到我會成為神父。」


有次堂區一位傳教士問輔祭:「有誰想成為傳教神父?」當時只有十一歲的王保誠立即想起那位經常騎馬、來自緬甸的傳教神父,「我以為當上傳教神父便可以騎馬,於是立即舉手,就這樣加入了宗座外方傳教會。」


修道期間,他漸漸明白傳教士的意義,對天主的召叫更日漸清晰,「我明白到要成為傳教士,內心的準備很重要,亦決定要到海外傳教。」終於他在一九六四年晉鐸,時年二十五歲。


晉鐸後他留在意大利服務,準備接受總會長的派遣,原本應派他往印度傳教,卻因簽證問題而未能成行;等候期間,他裝備自己好等將來履行傳教士的職務,包括學習照顧痳瘋病人,以及赴英國學習英語等,但印度簽證依然遙遙無期,總會長於是在一九七一年派他到香港傳教至今。


「我七一年一月來港,暑假被派到聖瑪加利大堂實習,主持英語彌撒,我花上四至五年時間才能流暢地以粵語和教友交談。」過去他先後服務多個堂區,包括西貢聖心堂、善導之母堂、何文田聖神堂(已結束)、葛達二聖堂、聖母領報堂、聖方濟堂、聖本篤堂及現在的粉嶺聖若瑟堂。


令他永遠難忘的,是三十七歲正值壯年的王神父在善導之母堂服務時突然腦中風,「接受腦部手術只有五成存活率,當時我失去信德,問天主為何要我那麼年輕便中風。」幸好手術成功,但後遺症是左邊身體不能活動自如,左手可以郁動,但沒有感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場病令他真正學會了謙遜,王承認當年有點年少氣盛,認為自己從意大利來港必有一番作為,「原本我以為自己很本事,怎料一場大病,才發現自己微不足道,一切自有天主的旨意。」


康復後王神父返回意大利休養,期間在修院擔任院長,照顧者當中包括年老、患病的神父,「接觸病者後,我明白他們除了接受治療外,更需要是得到心靈的關顧。」


在意大利休養期間,他走訪當地不同的聖堂,認識每間聖堂的特色,並進修美術,從中得到很多聖堂設計的靈感。


六年後王保誠神父再次踏足香港,於葛達二聖堂服務三年半後,他休養期間在意大利所學的得到用武之地,胡振中樞機安排他往柴灣角參與建設新聖堂,即是現時荃灣荃景圍的聖母領報堂。他用上七年時間為聖母領報堂進行設計及監工,聖堂落成後他在該堂服務近八年。


設計聖母領報堂時,除了聖堂那幅令人注目的大型壁畫外,王神父特別把聖堂前後與聖體堂及聖洗池相連,他說這設計意味著慕道者成為信徒的進程:「聖洗池所在的空間除了洗禮外可舉行慕道班,慕道者領洗後便走入聖堂內參與彌撒;若教友要深化與主的關係,便走進聖體堂朝拜聖體。」


現時他在聖若瑟堂服務已經三年半,他說很喜歡這所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聖堂,「外來教友到這裡朝聖時,也感受到她的純樸之美。」


為延續這聖堂的傳統特色,去年他為聖堂旁的水井進行翻新,重現昔日建堂時為農村居民所挖掘的水井並命名為「活水井」,期望教徒記取「活水」的意義。


「我很愛香港,喜歡吃咕嚕肉,喜歡與人交談,亦愛這裡的人、環境、文化。」他早已視香港為家,希望繼續在港傳教,讓更多人認識基督。(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