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禁忌人生(上)
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很多不同的禁忌。在成長過程裡,父母沒有特別教我們甚麼是禁忌;在學校讀書時,課程裡也沒有論述禁忌。但是,禁忌自然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在同一文化裡,每個人對禁忌的認知也是大同小異的,沒有太大偏差。究竟甚麼是禁忌呢?它在人類文化中何時出現呢?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禁忌呢?
所有不同文化的社會,都有禁忌,其中內容有些不同。禁忌(Taboo)的起源,來自湯加王國(The Kingdom of Tonga),這是位於太平洋南部的群島,在湯加語中,有Tapu一詞,是Taboo的意思。
一七七七年,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兼探險家詹姆斯 · 庫克(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第三次出遊太平洋時,訪問湯加,看到當地人視某些東西是禁止食用或使用,他解釋這些事情為Taboo。
奧地利醫師、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 · 佛洛伊德,斷定兩個普遍的禁忌(Universal Taboos),它們是亂倫(Incest)和弒父(Patricide)。亂倫在任何文化的規則或規範下,禁止密切相關的人發生性關係,不同文化下對不同血緣關係的限制,是有差異的,血緣相近的人通婚,對下一代有出生缺陷的風險。弒父指殺死父親的行為,這是任何文化中都共認為不可以的,殺父被看成不孝和大逆不道的行為,嚴重地破壞家庭結構。
除了這兩種普遍性的禁忌外,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中,也有一些特定的禁忌,潛而默化地影響我們,大家不敢公開談禁忌,也傾向避免接觸有關禁忌的東西和事情。在中國民間社會裡,有不少禁忌行為,例如不能向別人送贈鐘(意為送終),不可送毛巾手帕(意為哭泣拭淚),不可送鞋(意為遠別),不可送傘或梨(意為分散分離),不可把筷子直立插在飯碗中(意為拜祭)。
另一種存在於不同社會的常見禁忌,就是粗口(Taboo Words)。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粗口,中國文化中有不同種類的粗口用語,有的屬咒死咒災類,有的跟身體器官有關,有的跟動物有關。自小以來,師長已教導我們不能說粗口,所以大家一向把粗口定性為不適當的。但有些人仍以粗口來發洩情緒,聆聽者自然感到不舒服、羞辱或冒犯。粗口,是具污辱含義的和不合乎禮儀行為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