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現代處境:
生活在廿一世紀的天主教徒,會否愈來愈覺得難以調和其宗教實踐和日常的俗世生活呢?天主教教會是否處於兩難的境況中:堅持聖經和教會傳統的教導,抑或重新演繹教義使之符合現代人的生活?
阮新邦教授的新書《天主教的現代處境:啟蒙理性與十字架的愚妄》(慈源出版社,2014年(小圖),本年香港書展天主教展區展出)對上述問題提供了富於洞見的剖析。
此書的最大特色,是以基督信仰的「超性角度」貫串全書的討論,並以此去分析現代社會的狀況和天主教面對的衝擊。書裡所言的超性角度,是對比著人世間的價值理念和一般所謂「理性的態度」來理解的。讀者會清楚看到,現代社會的意識型態是如何滲入並進而「改造」了天主教信仰,逐漸把信仰裡的超性事態「去超性化」,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的科學精神。作者指出,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天堂、煉獄、地獄和魔鬼等超性事物,變成了只是一些抽象概念,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宗教事務,都沒有產生實質的影響。
作者指出,西方十八世紀興起的啟蒙理性,是在多方面跟天主教信仰起着嚴重的衝突。在啟蒙理性薰陶下成長的現代人,普遍接受兩種價值理念:重現世福祉的人文精神,及強調以科學的理性態度看事物。這種重現世的啟蒙理性精神,很自然地會指稱那重視來世福祉,以及強調「聽命和受苦」的十字架信仰,為愚妄的道理。事實上,近世的天主教發展,也正正是受著這種俗世的啟蒙理性思想的影響,逐步把天主教教義進行改造和重新演繹,最後甚至可能發展到以人文關懷精神取代了「愛天主在萬有之上」此首要的教義。
這也是說,當教會人士專注做社會工作式的事工或推動社會公義時,會否不自覺地把「愛近人」放置在「愛天主」之上?又會否不自覺地在致力滿足人們現世的福祉而漠視了更重要的永生呢?本書提醒說,雖然扶貧和推動社會公義是教會分內的事務,但教會更重要的工作是教導信徒去學習恭敬和愛慕天主。
作者指出,如果從超性角度去理解人的苦難,便會更能看到,由於原罪所造成的人性陰暗面和魔鬼從中的鼓動,人世間的種種敗壞現象根本不能夠為人力所能扭轉的。事實上,人類歷史發展至今,情況是愈為變得惡劣,只不過現代人,包括天主教徒,幾乎是集體地把原本是罪惡的行為「去道德化」和「合理化」,因而察覺不到問題的嚴峻之處。
作者舉出一些顯著的事例作解釋:毁滅腹中胎兒此等殺人行為,卻在尊重人權的旗幟下被稱為合法墮胎;亦以尊重個人性取向為名,去合理化同性婚姻和各種驟亂的性行為;此外,以保障讀者的知情權為藉口,去縱容傳播媒體作出各種傷害當事人的誇大或失實的報導。這些行為明顯地違反了第五誡毋殺人,第六誡毋行邪淫,及第八誡毋妄證。
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對錯模糊、善惡含混顛倒的時代。本書作者用「去道德化」來指陳這些時代敗壞的徵兆,進而在更深層次指出,現代價值理念已經全然滲入到人們的思維中,引導人們從世俗角度去演繹宗教信仰與實踐,把重點和精力集中在人和社會的各種需要上。於是,宗教變成了只是要滿足人和社會的需求。
世俗化的一個深遠影響,是使信友對死後永生的理解變得淺薄。除了死後上天堂的利益較為清晰之外,人們愈發忽略在達致圓滿救贖過程中,必須經歷和完成的各種人性修煉。在現世代的人眼中,一些如泯滅自愛、自我棄絕等傳統教誨,便顯得難以接受,是那麼不合情理,甚而是荒謬的了。
作者進一步指出,所謂得救或救贖,正正是要把人從罪惡和私慾偏情中釋放出來。天主教信仰的超性部分,從教理所說的煉獄、魔鬼、啓示等,到表面看似繁文褥節的聖事禮儀,以至「把痛苦奉獻給天主」這類宗教實踐,都是向信友展示出一個超性或超自然領域的存在。原來塵世生命中的每一個意念與行動,是逐步累積構成人死後的終極命運。
對應着上述的問題,本書的最後兩章討論個人修德路途上會遇到的困難,其中特別論及人性的陰暗面和忍受痛苦的意義。作者以小德蘭回憶錄所展現的平凡修德歷程,去描述和解釋如何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實踐十字架的精神:亦即自我棄絕、聽命和忍受痛苦此三項天主教的傳統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