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委會《傘開.信念》聚會

期數
3776
刊登日期
2016.07.0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03 日

(天亞社訊)在香港與台灣日漸複雜混亂的政治環境之下,兩地教會的一群青年合作出版文集,向教內朋儕分享如何以教會的社會訓導參與社會,同時省思經驗。

《傘開.信念》的策劃人譚嘉盈對天亞社解釋出版初衷時表示,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只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公教青年人參與雨傘運動的原因」。

二○一四年九月廿八日,警方向爭取民主的群眾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群眾僅打開雨傘抵抗,這幕被國際媒體形容為「雨傘運動」。這場佔領運動最高峰時多達十五萬人參與。

在佔領期間,譚嘉盈大部份晚上都與數以千計的佔領者一起,留守金鐘這個主要佔領區,要求落實真正普選行政長官。

她早前接受天亞社訪問時表示,在運動期間曾感到迷茫。當時佔領區一位神父跟她說,「想像此時此刻,耶穌會在哪裡?會做甚麼?你跟著去做就是了」。她在反省中認為如果耶穌在現場,也會留在這裡,尤其看到手無寸鐵的學生被警方施放胡椒噴霧時,更不應該離開。

在運動結束後,譚嘉盈有機會與台灣青年教友邱智偉分享她在佔領期間的心路歷程。

三十來歲的邱智偉聽到她的分享,便鼓勵她記錄這些經驗。他對天亞社說:「這樣的深刻歷程是有『義務』記錄下來,讓不同時空的教友可以有機會一同感受天主的臨在。」

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六月三日的聚會,介紹了這一本由香港人撰文、台灣出版的書籍。

青委會牧民幹事李佩思對天亞社說:「關心社會是我們聚會的主題之一。我認為現在是個不錯的時機分享這本書,因為它是關於天主教青年如何以信仰參與社會運動。」

邱智偉鼓勵譚氏出版分享文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與雨傘運動前半年左右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有關。二○一四年三月十八至四月十日,一批反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簽定《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生佔領立法院和行政院,批評國民黨政府沒有按程序通過簽定法案。這次太陽花運動影響了很多二、三十歲的台灣教友。

他認為台灣青年教友在信仰與現實生活上的整合,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特別是關於政治。

《傘開.信念》有逾三十位教友的分享文章。作者之一Rivalino曾在佔領期間參與支援角色,他在書中指出自己也彷彿沒有光明的前景,但在祈禱中他感受到了平安。

在六月三日的分享會中,青年教友參加者梁漫潤對天亞社說,其政治參與得到信仰的支持。這位二十來歲的社工認為,在雨傘運動後,香港政治出現很多荒謬的事令人沮喪,但同時也有不少青年主動參與政治,給人帶來希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