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天使】從人類生態看社會公義

期數
3776
刊登日期
2016.07.01
作者
吳偉傑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03 日

教友們討論《願祢受讚頌》通諭時,往往說是「生態通諭」 或強調是與環保有關的。無疑保護自然生態是通諭的重要內容,目前對環境的破壞,如全球暖化和物種滅絕等,都是急不容緩的議題,但若把通諭僅限於環境保護,則有欠全面。其實通諭內容異常豐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生活、個人價值觀和生命意義都有深遠的啟示。通諭說:「人生紮根於三個互相緊扣的基本關係:與天主的關係,與近人的關係,以及與大地的關係。根據聖經這三個至關重要的關係被撕破了,不僅在我們身外,也在我們心內,這撕裂就是罪」,通諭並引述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說:「大自然之書是一以貫之,不可分割的,包括環境、生命、性、家庭、社會關係等等」,更有巴爾多祿茂宗主教說的:「⋯⋯要求我們以犧牲取代消費,以慷慨取代貪婪,以分享取代浪費」, 在論及聖方濟的表樣時,通諭也說:「他向我們顯示了對大自然的關注,對窮人的履行公義,對社會的承擔及對人內在的平安⋯⋯」。通諭說的是人類生態學而不單止環境生態學,生態的危機是針對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受造物。通諭其實是要求人類社會作出重大改變,召喚我們在心靈和價值取向上的皈依。

人類社會的困厄

大自然飽受人類摧殘,但人類社會所遭受到的壓迫其實也不遑多讓,最近有一項調查指出,在全球七十一個城市之中,香港的每週平均工時超過五十小時,是所有城市中最多的,比整體平均工時還要多出接近四成,同時香港的平均有薪年假也較全球平均的少。長工時對身心的負面影響不用多說,更重要的,長工時對正常家庭生活的遺害是無可估計的。根據醫管局及勞福局資料,二○一五年兒童(十二歲以下)接受精神科治療人數為17,070,而青少年則是10,660。這還未包括很多因恐懼受歧視而諱疾忌醫的青少年。當然這未必與長工時有直接關係,但家庭生活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是無可否認的。相比之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無窮無盡的需索與財團對勞動力無休止的壓榨,本質上有何分別呢?可能有人會說,人類對大自然的苛索,大自然是無力反對的,但勞工或可拒絕接受長工時,但在今日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社會裏,大部份情況下,僱主相對於個別勞工甚至公會的議價能力實在差距太大,僱員能夠說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與大自然無言地任由剝削又有多大差異呢?目前政府正研究標準工時立法,但進度緩慢,障礙重重,難寄厚望。更何況很多人會說,沒有長工時我們怎可能再是世界競爭力第一的城市?減少了競爭力,我們的收入和財富就少了,享受和消費也少了⋯⋯所以聖若望保祿二世呼籲全球生態皈依,叫我們必須在「生活方式、生產與消費模式、及治理今日社會的權力架構」上作出重大改變。

公益為本

新通諭指出,完整的人類生態學與公益此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公益是基於對人本身的尊重,連同人基本的及不可剝奪的權利,以達致他或她的全人發展。通諭強調,若不特別關注分配公義,則無法建立秩序。所以我們必須大力拒抗這種誤解:把我們按天主的肖像而受造,被委託去治理大地的事實,推斷為我們對其他受造物擁有絕對的統治權。作為托管者,不應也不能對大地予取予攜,同樣地,若有人因自己擁有的財富和權力而毫無節制、不顧人權地向他人無情壓榨,又怎能是合乎公益呢?所以在關注人類生態時,社會的公平正義,人的尊嚴以至家庭的健康生活都是不能輕視的。

•教區《願祢受讚頌》通諭研習小組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