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心靈教育研討會
(本報訊)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心靈教育計劃六月十一日舉辦研討會,講者指心靈教育這久被遺忘的智慧,能幫助教師成長,同時讓青年提升質素和建立人際關係。
研討會主題為「久被遺忘的教育智慧:心靈素養的培育—教者、教材、學習者互動下的生命轉化」,上午由多位從事心靈教育的講者分享經驗,下午舉辦工作坊探討實務經驗,逾二百位教育工作者參與。
研討會上,「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始創人及首席顧問關俊棠神父演講時指出,在社會求分數求成功之際,心靈教育這久被遺忘的智慧,能幫助青年連結及感謝其他生命,同時學習去追求超越的價值。
關神父指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難互相了解,而心靈素養幫助人重建這人際間的連結力,既連結他人和宇宙,也讓人管理好自己。
談到教學層面,他指心靈教育幫助教師成長,認清身份:「教師認同身份,才能保住教學初心,失去力量是因為失去初心。教師要認清自己為何選擇這行業和回應教育召叫。」他指教師並非只向學生提供資訊,須重視心靈素養培育,幫助學生把知識連結到生存、生活、生命;讓學生透過教育內接觸老師的生命,與老師為友。他鼓勵教師幫助學生生命轉化,學會「心存眾生」。
中大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於二○○八年開展,透過教師培訓、教學同行與支援,協助學校發展心靈教育,同時提供到校服務、書籍及教材出版,並進行相關研究;至今有二十三所中學(包括多間天主教學校)及五所明愛特殊學校參與上述計劃,培育逾二百位教師。
中大跟進參加者成長:
心靈教育提升心理質素
上述計劃同時跟進學生的心靈成長,另一講者、該計劃特約顧問馬慶堂指出,他們去年收集「心靈大使」及「農耕計劃」三千多位學生的數據,並對照沒有參與的學生,發現參加者在自處、生涯規劃、愛大自然的平均值高於整體學生,尤其加強情緒節制能力。但他提醒,整體學生自處管理的平均值相應較低,教師應加強培育該範疇。
馬慶堂說:「心靈教育活動要有目標,讓學生感到意義,他們在過程中作承諾,才會樂於服務;同時要給予時間空間讓他們轉化心靈,並配合不同的人生經歷從中成長。」
談到台灣的經驗,當地的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吳庶深說,正向心理學能幫助學生加強抗逆力,尋找真實的快樂。他指快樂不是主觀情緒,而是作抉擇的態度,心靈教育正是讓青年發現需要的謙卑力量。他指心靈教育可運用繪本和電影等作為教材及發展不同的課題,更能幫助青年吸收信息。
另一方面,台灣有民間團體在主流教育以外開展其他的培育方式,為青年爭取更大的心靈成長空間,另一講者、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協會理事及藝術治療教育工作召集人、基石華德福高中教師余若君說,他們讓學生農舍透過服務與行動去學習,這重視經驗和大自然生活的學校環境更有利心靈成長。
參與研討會的天主教普照中學宗教科教師陳潔雯對本報說,該校使用中大的心靈教育服務,並按照校本情況讓高中學生透過茶藝等方式安頓心靈。她指心靈教育活動雖然不容易反映成效,但「學生多了反思人生,學會多感恩」。(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