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想起了吳漁山

期數
3776
刊登日期
2016.07.01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03 日

前些日子寫了《到富春江去讀黃公望》,想到黃公望是虞山(常熟)人,便想起常熟出過幾位我很感興趣的人物:虞山畫派的創始者是王翬(石谷),他是清初「四王吳惲」之首,而吳歷(漁山)則在後世評價最高,這六位畫人不但相識,彼此還關聯匪淺。吳歷和石谷是常熟同一鄉里長大的總角之交,都是早期天主教徒,吳最後還入了耶穌會,是首位晉鐸的中國士人。而兩人的繪畫老師都是四王之一的王時敏。四王中除石谷外,都出身明末官宦世家,王時敏親炙過南宗巨擘董其昌,明亡後不仕,卻鼓勵孫兒王原祁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進入科班,後來原祁也成了四王之一,是清廷最器重的畫人。而吳歷的經書老師是陳瑚(確庵),是個寧可窮困潦倒也不仕清室的名士。他說「能從我者,其漁山也與?」可見陳雖學生滿天下,真正在德行和學問上讓他放心的弟子是吳歷。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吳歷的師輩和同輩中,最後能守得住遺民氣節,清風兩袖到底的,幾乎只有他。可見他最後的歸宿,是在那個腥風血雨和充滿誘惑的世道裡,一個正直飽學的讀書人上下求索而得出的最後抉擇。

吳歷琴棋詩畫無一不精,詩學師事錢謙益(牧齋)。他也是常熟人,萬曆探花,是士人議政團伙東林黨及復社要角,四次出仕,官至禮部尚書,在南京降清,做了五個月禮部侍郎辭官,最後是聯絡反清復明勢力的樞紐人物。陳寅恪那部以詩證史的《柳如是別傳》,考證的便是他與著名藝伎柳如是的亂世兒女軼事。因為他倆交遊廣闊,也牽扯到清初一大群著名遺民及貳臣的行止。吳歷還有個詩學老師吳偉業(梅村),是崇禎榜眼,入清不仕,但始終逃不脫被薦舉的宿命,最後不得善終。這批人都是孔尚任《桃花扇》所描畫的晚明風月的主角,是近代文史很難忽略的人物,而說到他們服膺的安身立命之本,則很難繞過王陽明的心學新說,還有狷介狂生李贄(卓吾)啟迪的一代書生風樣貌,後者不但和董其昌是至交,還是利瑪竇在南京時的好友……他們都有詩文畫跡存世,關係千絲萬縷,鑽進這故紙堆,豈非碰觸到一個讀之不禁會心一笑或一哭的書生群像?一個非常時期千姿百態的活生生人性世界?

我開始讀有關的書,設法重回那個世代。我猜:若從吳歷及其師友入手,順藤摸瓜,便容易明白由晚明到清初那個大動盪的世道裡,最頂尖的那批知識分子的心路,更理解近代中西文化是怎麼碰撞和會通的?族群是想像中的共同體,元和清都是漢人被外族亡了國的世代,由矢志光復故國到認新君臨者為正統,身處轉折關頭那兩、三代人又有過多少內心掙扎?族群的新想像又怎麼成為理所當然?而那時中國社會又出現了甚麼契機,令歷史跨進近代的大門?把我們今天的許多窘惑擺在這歷史長河裡,會有甚麼啟示,也不說自明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