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奧秘
今日,人類的生活條件進步了不少,資訊的交流非常容易。電子媒體亦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但個人的需要卻不自覺地膨脹起來,有些人更會為達到自我滿足,過分強調自我的能力及價值,忘記了生命的根源!
從歷史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民族、國家、家族,都是在擁有與分享、自私與互愛的考驗中不斷掙扎,但最終的勝利必然歸於無私的愛。同樣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亦糾纏於善惡的抉擇之間。如同莠子與麥子的比喻中,它們因某種原因,被共同地栽種在一起(瑪十三25),但在成熟之前,不可將莠子拔去,因為會傷害了麥子(瑪十三29)。由於每一個人的成長包含了不同的元素:父系、母系的家庭背景、性格、成長中的生活條件、喜好、潛能及專長等,陶成了不同的自我。但這個真實的自我卻繼續受著不同的挑戰,在他們的選擇中,亦構成了不同的積極、或消極的體會。因此,真實的自我或會被蒙蔽了,使人找不到往前走的方向!當我們著意於自己的能力時,我們便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滿足自己,便是內向地走向黑暗,那些罪根便會因應而生:驕傲、慳吝、忿怒、貪饕、迷色、嫉妒、懶惰,這就好像仇人在夜間撒上莠子(瑪十三25)。但是,若我們的內心有一股渴望美善的心、願意追求更完美、幸福的世界,我們便有能力走出自我,為他人而活,並能依恃著恩寵:智慧、公義、勇毅、節制,而保存身心的純潔,並撇除心靈的一切障礙,如同「在收割時: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裡」(瑪十三30)。
當代的社會講求享用:享受擁有、享受成果、且相當強調理性的探索。但這並不是整全的生命!生命除了追求物質的滿足、因這份滿足感而帶來的無形資產:名譽、地位外,還有一份對真、善、美的渴求。
這份渴求讓人進入奧秘之中。從芥子及酵母的比喻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生命中有很多經驗是在我們意料之外,它純粹是天主無條件的恩賜,藉著祂恩寵的傾注,使我們能沐浴在祂慈愛的海洋之中:「天國好像一粒芥子……它固然是各種種子裏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甚至天主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瑪十三32)。當我們願意選擇天主、在祂的愛內成長,我們便能體會到恩寵的無限可能性。這不是依從我們的意願,而是全心信靠天主的憐憫。
然而,天主對人類的憐憫在被釘的熾愛者身上表露無遺: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完全放棄了自己,而成就了更整全的生命,如同酵母的比喻:「直至全部發酵」(瑪十三33)。如同主耶穌在苦架上所流露出的純愛,天主也渴望我們能在生活中以愛還愛。被釘的基督張開雙臂,為我們開創了互愛的空間,以祂的犧牲為我們作典範,使我們能有份於天國:「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祂內」(若壹4:16)。同時,當主耶穌在苦架上說出:「完成了」(若十九30),這句最後遺言完全表達了祂對天父旨意的降服,祂在愛內完全的交付,透過祂純愛的犧牲,為我們賺得了新的生命。因此,我們需要凝視這十字架的奧秘,進入純愛的密談中,讓我們能以整全的人性:知、情、意的結合互通,將生命熔化在天主聖三的慈愛中,並將這份愛的動力分享給周遭的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