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以經濟主導的青年政策還可行嗎?
佔領運動已持續差不多兩個月,而不同民意調查都反映了今次雨傘運動的參與者和支持者中,最積極的社群屬於青年人和新一代高等學歷人士。雨傘運動的源起是要求真普選及不滿人大常委政改框架,港台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調查,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布了調查結果,最新四成七受訪者不滿人大政改框架,滿意的不足兩成。從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五成受訪市民不滿,民意與青年人素求是一致的。
政府就著青年人在佔領的積極參與,表示高度關注,正考慮設立跨部門的青年政策委員會,有系統地研究全面性的對策。但令人失望的是,從報章看到的建議都是以經濟為主導的青年政策包括定出一套全盤的政策,讓青年人能夠發揮所長,如促進創意產業,增加青年人向上流的機會;及以低成本興建房屋,以解決年輕一代住屋問題。
香港的青年政策,一直沒有官方文件,一直由民政事務局統籌相關工作,所以唯有在局方推展的工作中去解讀青年政策,本年度就著施政報告在青年發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提倡多元卓越文化及推廣多元出路,鼓勵青年人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和正面的社會意識,既關心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也具備國際視野;既重視個人權利,也承擔對社會的義務;局方也會增撥資源加強協助中學生籌劃未來的升學與就業。
從這些政策措施,很難不覺得現存的青年政策也與建議中的政策同出一轍,認為只要滿足了青年人升學、就業及住屋的需要,就能回應青年人在運動表達的素求。
如是這樣,政府根本聽不到青年人在運動中表達的素求,一位中學生在Breakazine訪問中分享:「我們放學即趕來金鐘,拿著大聲公叫口號,派傳單。正正因為我們是中學生,未來變成怎樣,是我們去承擔;要是這(政制)框架定下來,將來投票的都是我們。是的,每個制度,都一定有利弊,但我見現時人大定下的框架,比以前的小圈子選舉更差囉!」她的分享表達她作為公民對政制的不滿,並不是對自身經濟發展的不滿。固此,如政府想認真回應青年人的政治素求,繼續推行以經濟主導的青年政策並不可行,新的青年政策必須包括公民參與。
一九二八年,胡適指:「一個常態國家,政治的責任在成年人,年輕人的興趣都在體育、娛樂、結交異性朋友;而在變態的國家,政治太腐敗,沒有代表民意的機關存在,那麼干涉政治的責任必定落在青年學生身上。」引用胡適的說話作為總結,想帶出除了青年政策要改革外,政改三人組也要反思一下,是否未能充份反映香港人對政制意見,如不是,為何這麼多人走上街道進行公民抗命。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