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幹潮神父蒙古傳教十載
(天亞社訊)首位華人慈幼會士梁幹潮神父遠赴蒙古傳教十年,協助當地遊牧民族適應城市化的社會變遷。縱使幾經困難,這位傳教士從未有一絲放棄的念頭。
原隸屬慈幼會中華會省的梁幹潮神父二○○六年獲派遣到蒙古傳教。當時他告訴天亞社將畢生在蒙古工作,不會重返中華會省。他目前屬於越南會省。
這位來自香港的傳教士今年六月十七日再對天亞社說:「坦白說,我未曾想過要回香港工作。我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蒙古人,起碼我是這樣認為。」
五十七歲的梁神父目前是達爾汗市的堂區的本堂神父,他估計當地約有近千名教友。這個面積比香港大廿五倍的城市距離首都烏蘭巴托以北約二百公里。
然而,十年的傳教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他承認在幾年前也曾經歷「非常失望」的低潮,因為有本地的核心成員投訴他。
他說: 「我們之間起了分歧。他們投訴我催逼得他們太緊,常常要他們參與彌撒、辦告解。」他續說: 「身為牧者受到自己的羊群指責, 那是非常難過的時刻。他們是從開始就與我一起的人。」
不過梁神父沒有因此而想過放棄。他邀請這些核心成員坐下來,平心靜氣地溝通, 澄清了彼此間的一些誤會。「自此,我們變得更緊密,而且更互相了解對方。」
除了本地的核心成員, 梁神父也與其他慈幼大家庭的成員合作,包括四位神父和兩位修女。
慈幼會與來自菲律賓聖母聖心會的蒙古監牧區黃旭東主教(W. Padilla)達成協議,把當地的北部交托他們管理。
陪伴當地人迎接社會轉變
自從這個年輕的教會在一九九二年誕生以來,見證著蒙古社會變遷,並給予相應的社會服務,以協助當地人適應這些轉變。梁神父就在達爾汗建立了一座鮑思高青年中心,可以舉行彌撒及各項活動及培育服務。
梁神父指出,蒙古座落於中俄之間。前者因歷史緣故,蒙古不欲與其合作,而後者自身的經濟持續衰弱。因此,蒙古政府希望尋求與西方國家合作。
他說:「十年前,我們已經知道英語及電腦應用在勞動市場將會很重要,因為不少西方企業開始在這裡投資。所以我們提供這類課程給青年人學習。現在,甚至有在職人士也參加我們的課程為自己進修。」
梁神父對蒙古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單純的,雖然有些粗魯,但是個非常豪爽好客的民族。他說:「剛剛到蒙古時,我探訪他們居住的蒙古包。他們不會關著門,人們可以隨便入內休息,或吃點東西。
然而,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慷慨個性,同時使他們缺乏長遠計劃,尤其是財務管理。
蒙古政府提供十三年免費教育,但入讀大學對基層來說還是非常吃力的一回事,缺乏理財計劃是其中的困難之一。
梁神父說: 「我們就是見到這個問題,因此我們為小孩子成立獎學金儲蓄計劃,當他們達到入讀大學的年紀時,應該有一筆能夠應付學費的本金。」
梁神父得到善長的協助,為這些學童成立助學基金,又與當地銀行合作,獲得可觀的儲蓄利息。梁神父透過邀請學童參與每年的暑假活動,在活動結束時按出席率把獎學金存入他們的獎學金儲蓄戶口。
年輕教會漸入新階段
蒙古教會八月廿八日將會迎接首位本地神父,為這個年輕教會揭開新一頁。
廿五歲的恩赫巴塔爾執事(Enkh Baatar)曾在南韓接受培育,現在正走訪不同教會團體,與教友互相認識。
梁神父說: 「蒙古教會目前仍然由外籍傳教士管理。我們希望能夠建立她自己的聖統制。我們有另一位本地修士正在南韓進修, 期望本地聖召將來更加蓬勃。」
與此同時,蒙古教會數月前獲政府批准在額爾登特成立第三個傳教站。該處靠近烏蘭巴托,民政當局批出為期三年的許可,准許外籍傳教士前往當地服務的入境簽證。
梁神父表示,該處從前有一批修女在服務,但後來修會因一些原因決定離開, 而慈幼會剛剛同意接管這個傳教站。